• 60阅读
  • 0回复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9
第4版(要闻)
专栏: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何祚庥
在部分人士中,有一种说法,这就是“科学无国界”。的确,科学技术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共同向前推进的。任何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向其它国家的学习和相互交流。美国现在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但是,在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美国,物理学却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已故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曾回忆道:“二十年代,我在美国念书时,外国一个科学家到芝加哥大学讲量子力学,全大学没有一个人懂。现在在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希特勒赶出来的犹太科学家。”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总结别人的好经验。”
科学的确“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早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时,同学们就进行过一场讨论。那时正值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的译本出版,书中提到青少年时代的居里夫人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解放波兰;另一个是献身科学。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居里夫人选择了献身科学的道路。那末,在抗战胜利后的有志于献身科学的爱国青年们应该做什么选择呢?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以后,绝大多数同学都留了下来,参加了人民民主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是:“科学家有祖国”。
在爱国和科学的问题上,也有另一种选择。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形势已很明显了。由清华大学物理系刚毕业的钱三强将奔赴法国学习核科学,现在是著名经济学家的同班同学于光远写了一个条子送别:“三强,我去参加革命,你去学习科学。等到革命胜利了,你回来参加建设。”这两位前辈师长都实现了他们的诺言。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在前辈科学家里,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以自己的知识贡献于人民事业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远在日本而后来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教授,立即丢下他已在考古学领域内获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丢下他的妻儿老小,只身潜回中国,挥动他的如椽大笔,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而呼号奔走。早在一九三七年,那是很难设想抗日战争会在八年后胜利,更无法预见中国革命会在一九四九年获得全国性的胜利!
一九五○年十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共和国面临严峻的考验。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奔赴前线,带着自己研制的简易的检测放射性射线的仪器,防备美帝国主义可能使用的放射性武器的袭击,其中有我国著名学者王淦昌教授。一九五二年一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细菌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组织了“反美帝国主义细菌战调查团”。我国有许多著名生物学家都参加了这一调查,以他们的科学工作证实了敌人的罪行。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爱国的中国科学家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那就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教授,在板门店的“停战谈判”中,隐藏其教授身份,隐姓埋名地充任谈判代表的翻译,前后达一年半之久!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是以自己的科学活动贡献于国家和人民,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也很乐意将科学之外的知识和才能贡献于国家和人民。
这就是前辈科学工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作者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