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新年礼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9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苑杂咀

  新年礼探
张建华
就像没有人注意到小草在什么时候冒出地面、只是当它葱茏一片时人们才会讶然有悟一样,我不知道北京的礼品店是什么时候萌动了春意,只是在年关临近筹措礼品时才忽然感到:它已经遍地开花了!
赠送礼物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古书记载:“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说明上古时人们就有结婚须送礼、送礼要成对的习惯。而《左传》中“敬共币帛,以待来者”的文字记载,表明春秋时期已有专门用于馈赠的礼物。按说只要拿来送人,不论什么都可以当作礼物,但是礼物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作为礼物被转送的事屡见不鲜。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我国社会中的礼物大部分还以有补于日常生活为主,不外乎衣物烟酒。一盒糕点在手,会朋友走亲戚,成了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景观,依稀折射出那个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准和价值观念。而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礼物已从物质类实用型向精神类消遣型转变。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礼物已成了情调消费、品位消费的一部分。好友新婚燕尔,送两对笑容可掬的少年夫妻、老年伴侣彩陶,远比床单、被套、枕罩浪漫得多。至于岁尾年头,五彩缤纷的精美贺年卡从天外飞来的情趣,更是20年前的中国人很少领略的。
古语云:“礼尚往来”。然而,生活中送礼有往无来的事情大量存在,这就是为了在现有体制之外谋取额外照顾而对掌握某种社会资源的人表示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礼物成了变相的“贿金”。十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和近几年公款印制赠送挂历的风潮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生相互之间以及给老师的送礼已经成了许多工薪阶层家长一笔沉重的负担,且有扩散的趋势,不仅研究生论文答辩要请老师的客,连幼儿园的孩子也懂得提醒妈妈该送礼了。这类送礼行为会不会有损于师道尊严和圣洁的师生之情,给孩子们稚弱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和某些盛情难却、欣然笑纳的老师似乎没有深思。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物常常是与人情味连在一起的。但一个社会如果礼物往来过于频繁、数额过大、覆盖面过宽,以至到了不送礼办不成事的地步,那就非但无趣,而且令人生畏了。
耐人寻味的是,有些三资企业中送礼现象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一位供职于某国驻京商业机构的朋友说:“我们那里基本上是谁也不欠谁的人情,私人关系不发达,礼物往来特别少。雇员之间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私人关系好像也派不上用场。至于雇员与老板么,是纯粹的雇佣关系。过节时公司有些小礼物,但那不是私人关系意义上的礼物。”
从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精神:企业只是一种劳动场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工作上的协作关系,私人关系的空间不必与工作空间重合;员工对单位的依附性大为减弱,个人在事业上的发展主要看自己的业绩,而不必过分顾忌人际关系这类非工作因素。至于在企业之外、8小时之外的社会生活和私生活中,自有私人交往的天地。在后一种场合中,送礼就是送礼,不必沾带某种功利意图。只有卸掉人们强加给礼物的各种功利负载,礼物所携带的情感信息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