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每周一层楼上海商务中心创下“上海纪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0
第4版(要闻)
专栏:

  每周一层楼
上海商务中心创下“上海纪录”
本报记者郭伟成
上海内环线高架公路北侧的曲阳路段边,矗立着一组错落有致的宏伟建筑,这就是被称作上海内环线12景之一的上海商务中心。在这里,上海的建设者们创造了上海建筑史上的奇迹,写下了光彩的“上海纪录”。
1994年初,当上海市政府决定“94上海商品交易会”在上海商务中心举行时,整个工程刚刚打桩。现代化的上海商务中心在哪里?在图纸上,在模型沙坑里。10个月建成,迎接全国商业界的检阅,行吗?施工总指挥刘兆松说:“没什么不行的。”
军令状就这么立下了。刘兆松是上海商业基本建设的老将了。他先后参与组织过20多个国家大中型项目建设。“老刘,这回别砸锅了。”刘兆松眼一瞪:“人活一口气,做人要争气,干事要不服气。”当然,在这儿集结了上海建设战线的3支劲旅,有建设过南浦、杨浦大桥的市建七公司、二公司以及安装公司。刘兆松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对施工队伍实行层层优化组合,项目责任承包,推行网络化作业与交叉施工,对进度、质量与投资实行三控制,在综合施工、协调与平衡上做文章等一整套科学管理和科学施工方法,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施工中。结果,奇迹出现了:3个月打桩1528根,8个月结构封顶,3个月完成内部装修,两个星期完成道路和广场的园林绿化。在“百日奋战”中,1000多名安装工人在6万平方米的作业面上施工,9个月完成两年的安装任务;脚手架落地,管道全部接通,一次调试成功。自打结构封顶,刘兆松就带领全体职工抹去了“星期日”,成了一群“不回家的人”,汗水和智慧,结晶在7.5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厦上,如期赶上了上海商品交易会。
没有陶醉,建设者们又投入配套商务大厦的建设。40层楼,总高度147.5米,位居上海第三,好一个庞然大物,看老刘怎么变“戏法”。他大胆地决定把钢管桩改为预应力桩,又改为非预应力桩,大大缩短了工期。60米深打桩,没有一个打歪,没有一个打碎。地下层施工改搅拌桩为拉森桩。刘兆松在现场指挥40辆搅拌车,200多人,连续战斗48小时,一次浇成2.4米厚、48米见方的钢筋混凝土地板。3个半月完成地下2层施工。连续6个月,平均每月完成4层,每层为1600平方米的结构,计64000平方米。
好家伙,每周一层楼!12月14日,40层楼的商务大厦封顶,比市政府要求的进度提前两个月。竞争机制,科学态度,拚命精神,造就了上海商务中心。1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巍然屹立在上海北区;造型奇伟,气势撼人,昭示着上海工人阶级的伟大气魄与创造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