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寻找新自我——九四德国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2
第6版(国际)
专栏:德国通讯

  寻找新自我
 ——九四德国素描
本报记者黄晴
1994年,德国政治生活中有过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面:
9月8日,柏林勃兰登堡门巴黎广场,美英法三国驻德军队归营式。开始:美英法各50名军人着军便装,执火炬,沿场肃立,德国防军200余人着钢盔戎装,举旗,奏乐,擎火炬入场。结束:号兵吹熄灯号,灯火渐暗,美英法军人依序退场。这一场面给人最强的印象是:德国已走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尽管这只是一个仪式,一个早已决定的程序,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象征,它象征着德国战后时代的终结,象征着一个统一的、享有完全主权的新的德国已再立于世,也许还象征着一个前景并不清晰的未来。
每个民族都需要自我体认: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我到底要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我不能干什么?……但对于今天的德国——一个古老而历劫更生的民族,这一需求就来得更为强烈。在近代历史中,德国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纳粹肆虐和失败,经历了国家的分裂和被占领状态,经历了经济复兴。进入90年代后,在必然性和机缘的推动下,德国一下子获得了统一,并进一步得到了完全自主的国家品格,德国人对此精神准备不足,有几分迷惘,有几分惶惑,他们极需要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格局中确立新的自我体认。1994年,德国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这一寻求。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1994年在德国上演,引起颇大轰动。据看过的人讲,电影院中常泣声一片。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不仅反映了当年的纳粹暴行,更反映了疯狂中那特立独行的理性,暴虐中那执著不泯的善良。这部影片似乎适应了现时德国人的一种精神内在需求,即从以往那一段似乎漆黑一团的历史中找到光亮,找到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生长点,从而建立德意志民族新的自我体认。
1994年,德国对当年刺杀希特勒的活动和国内抵抗运动进行了隆重的纪念。
然而,纪念活动似乎有一个重大的忽略,即忽略了德国共产党人和左翼民主力量在抵抗运动中的浴血奋斗,连西方其它国家的报刊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也许,这出于意识形态上的一种成见,也许,这是德国现时政治的一种需要,但历史总是历史,柏林国会大厦前那死难者的碑铭,将会时时叙说和证明这一历史。
在发生了格局性大变动的世界上,德国将如何确立自己的新方位,这是1994年德国议论纷纷的一个话题。1994年,德国完成了向外派兵的立法程序,美国表示要和德国建立“特殊关系”,各国首脑纷纷来访,德国不时冠盖云集,德国从7月起担起了欧盟主席国的责任……一时间,德国似乎有点目迷五色,“想在世界各地完成各种事情”,德国要巩固和扩大欧盟,要将北约安全圈扩大到东欧,要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要关心全世界的人权,要挽救全球的环境……当然,议论中也有另外的声音,德国应该首先确定自己的国家根本利益,搞清自己在世界政治地理中的位置和力量所在,再寻求发挥适当作用的途径;现在的统一德国是历史上“最小的德国”,它显得太小,不足以单独维系欧洲的力量平衡,它又显得太大,不足以让邻居放心;德国应先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再去关心邻居的邻居;等等。
1994年向德国人传达了这样一个重大信息:你们已经脱离了“监护期”,你们要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你们将更多地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在这一信息面前,德国人那特有的永不休止的求索精神再次焕发出来,他们带着矛盾,带着不安去寻找新的自我体认,去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对德国人来说,他们面对着一个新的起点,一切还显得不大明晰,他们也像浮士德一样充满着矛盾性,也许这正如路德维希所说,在德国人的性格中,一切最初的向往总是不明确的。
                  (本报波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