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访法国巴斯德研究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2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访法国巴斯德研究院
本报记者张祝基
如果问今天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是什么,一般人都能答出是艾滋病。可是,如果要问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艾滋病毒的人是谁,恐怕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他是法国著名生物医学教授吕克·蒙塔尼埃。虽然美国曾声称它是艾滋病毒的首先发现者,但今年7月,美国方面最终承认,蒙塔尼埃教授是艾滋病毒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不仅确认了蒙塔尼埃的科学地位,也再次证明了他就职的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当今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巴斯德研究院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不仅为科学研究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其成果造福于更多的人。
巴斯德研究院位于巴黎15区。这个历史已逾百年的研究机构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这种生机首先来自于研究院创始人、法国19世纪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的信念,即科研要着眼于应用。他曾说,“科学同应用如同果子同果树一样,是联在一起的。”1888年,巴斯德正是为了用他研究成功的狂犬病疫苗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创造了这所研究院。100多年来,巴斯德研究院不仅为人类战胜狂犬病、肺结核、白喉、伤寒、鼠疫和霍乱等疾病开通了道路,而且也为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曾8次荣获诺贝尔奖。
但长期以来,巴斯德研究院的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规模较小,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的正常开支可以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设备投资不断加大,而产品价格却不断下降,使它陷于财政困境。1965年,巴斯德研究院不得不向国家申请资助。政府同意资助这个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机构,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只能资助其科研活动,而不能补贴其生产活动,要求巴斯德研究院必须把科研和生产两类活动分开。这就促使巴斯德研究院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方面探索新路。该院行政和财务部主任让·卡斯泰克斯先生介绍说,1973年,巴斯德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生产公司,生产诊断产品(生物反应剂)和血清、疫苗。科研和生产各有一本帐。在两个部门之间成立了一个成员对等的混合委员会,负责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向企业。科研部门在混委会上提供经过专家鉴定的科研成果,生产部门决定是否接受并投入生产,一旦接受,生产部门要向科研部门支付专利使用费。研究院再从所获的专利使用费中按产品年营业额和进入市场的年头,以一定比例给有关科研人员分红。1984年,巴斯德研究院生产公司又发生了一次大变革。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反应剂产品从研究到投产一般需2年,而疫苗产品的研制—生产周期则需时10年),该公司一分为二,一个专门生产反应剂,另一个专门生产血清和疫苗,并接受其它大公司的股份投资,以形成占领世界市场的能力。由埃勒夫—阿奎坦石油集团投资的巴斯德—萨诺菲反应剂公司年营业额12亿法郎,在世界同类企业中排名第15,由罗纳—布朗克电脑公司集团投资的巴斯德—梅里厄血清和疫苗公司年营业额40亿法郎,为世界第一。这样,巴斯德研究院的科研产品广泛行销于世界,所获专利使用费也更为可观。去年,这项收入高达1.8亿法郎,占研究院开支总额的20%以上,而11年前的比例是10%。巴斯德研究院不但是个科研单位,还是个教学、交流和科研参照检验单位,并拥有一个医院,所以它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又有一笔进项。前年,各项科研收入总计为3.27亿法郎,超过国家提供的补贴(3.09亿法郎,在其8.59亿法郎的开支中,自己创收的比例达38%,比1974年几乎翻了一番。这在世界同类同等规模科研机构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卡斯泰克斯的介绍中,记者还发现法国人多有乐于资助科研事业者。当年巴斯德研究院就是依靠私人基金创立的,前年,公众捐赠给它的房地产、珠宝首饰及现款总计价值2.23亿法郎,占其经费总额的1/4强。院里这几年才建成的艾滋病研究中心和情报大楼都是用捐款所建。这一点很值得推崇。
                 (本报巴黎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