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2
第9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谈

  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
白玉民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爱国主义传统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个光荣传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个历史范畴。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但不论怎样变化,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始终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在爱国与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把本来是统一、一致的东西,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对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我们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狭隘民族主义必然导致闭关自守。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影响,消除对外开放的障碍,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的国家来说,在处理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关系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的干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孤立、保守、封闭、排外的民族主义,它的社会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怀有良好的愿望,把自己的国家、民族看得至高无上、完美无缺,但由于主观认识背离了客观实际,结果必然使一个国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以致落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狭隘民族主义必然导致闭关自守。它本来是爱国主义的对立物,但往往以爱国主义的面貌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首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在世界东方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对亚洲各国乃至西方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把中国抛在了后面。对这种状况,我国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了解,一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穷困落后的“蛮夷”。这集中表现在清朝前期统治者与外国交往过程中的心态上。16世纪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先后来到东方,开始了血与火的掠夺。1686年,荷兰商人想打开中国的门户,让清朝官员代写“贡表”。清朝官员竟在“贡表”中这样写道:“外邦之泥丸尺土,乃中国之飞埃;异域之勺水蹄涔,原属天家滴露。”1793年,英国派使者到中国要求在沿海自由贸易。朝廷在使者临行时下了一道“敕令”。其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真是天威赫赫,不可一世。清朝统治者不愿睁开眼看世界,而想用闭关自守来维护“天朝”的尊严,结果只能走向反面。事实证明,脱离实际的“自尊”、“自强”,那不是悲壮,而是可笑。
其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许多人对西方文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10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血泪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反抗外敌的斗争史。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对外开放似乎就意味着与敌人串通一气。因此,有些人就错误地把排外当作爱国,把外国人一概斥为“洋鬼子”。这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与当时少数“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所开拓的既反对列强侵略、又主张学习他们长处的爱国救国新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在与资本主义对立的规定情境中演进的。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来,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刚完成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因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开展全面进攻,摆脱资本统治是首要任务。相反,如果那时强调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学习,那就成为资产阶级帮凶了。十月革命后,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陆续成为统治阶级。但国内外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敌对势力,对于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了极大的仇恨,致使它一开始就以一种全方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尽管列宁、毛泽东都曾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实际上,社会主义之外的世界变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的经济封锁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不会强调对外开放。
正是上面这些因素,使狭隘民族主义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盼望扩大开放,强国富民;另一方面又担心利权外溢,被“洋鬼子”牵着鼻子步入歧途。这就清楚地说明,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影响,消除对外开放的障碍,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警惕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传统之中,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在理解爱国与开放关系问题上,还有个如何对待传统、警惕民族虚无主义影响的问题。传统是个巨大的历史力量。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个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问题。然而,一些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现状与我们自己相对落后的局面,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倾斜。他们不惜对自己固有文化进行无情批判和重估,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只看到西方比自己进步,而无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的精华部分应该说是属于全人类的,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做过重大贡献。就是在今天,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的棘手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能够给人以启迪。目前,在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思潮,或隐或现地出现了一些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的迹象,就是明证。
诚然,西方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传统之中,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自己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当代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现代化不可能由一个社会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80年代末,西方大国曾不择手段地向非洲推销其价值观念,在非洲大陆掀起了所谓“多党民主”的浪潮。由于西方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欧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与非洲的情况迥然不同,机械照搬的结果,是使非洲那些国家党派角斗,部族仇杀,地方割据,盗匪横行。“多党民主”实际上给多数非洲国家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一场灾难。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否定传统,不顾具体条件,搞“全盘西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结晶,不同民族的文化亦即不同民族生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催化剂,是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丰厚资源。珍视和爱惜传统文化,把其优秀部分继承下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对外开放。但开放是双向的,一是我们出去“拿来”,一是外国进来“拿走”。
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对外开放,这已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因此,坚持对外开放,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远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有远见的爱国者就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尽管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交流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质,且规模很小,但对各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国汉代和唐代。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都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尤其是唐代,对外开放的规模更大。当时国家南北统一,中外文化交流昌盛,因而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化。亚洲各国从先进的唐文化中广泛汲取营养,中国人也从其他国家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使唐文化愈益丰富多彩。唐朝不仅大量吸收外域文化,还广泛网罗其他国家的人才,在朝廷供职。婆罗门(古印度)人罗好心,因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新平郡王”。汉代和唐代的经济文化之所以获得长足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这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被鲁迅誉为“汉唐气魄”。
如果说,在封建时代对外开放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在商品经济时代,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交换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到了相互依赖的程度。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得到发展,都不能不与世界经济发生广泛联系。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作过深刻的总结。他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才结束了自我封闭的历史。16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我们新一代爱国者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外开放是振兴国家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爱国者都不会赞成再走自我封闭的老路。但是不是只要大开国门就可以使国家富强呢?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开放是双向的,一是我们出去“拿来”,一是外国进来“拿走”。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普遍比较低,如果没有一个过渡期,一下子无限制地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必然使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当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门也是开放的,但却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其目的是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如果不能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就不可能真正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利用外力,同时存在被外力利用的可能。所以,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都应该自觉地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以便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尽快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