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路,在土乡延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路,在土乡延伸
海燕
往东是连绵千里的黄土高原,往西为雄浑苍茫的青藏高原。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就在这两大高原的结合部。这片土地的子孙们世世代代求生存、谋幸福,但始终没能走出大山与贫穷的围困。只有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互助人才真正开始突出重围,结束了一个沉闷的世纪。
 几辈子未曾走出过山沟沟。这可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当互助人真正理解了“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的真谛时,一道亮光便显露在重山复水间……
历史上,互助曾长期处于三山一水的围困之中。尤其是东北部沿大坂山麓一带被称作“九峡”的地区,更是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水洞峡、仓巴峡、唐日台、松多、巴扎……这些地名一直是贫困与闭塞的代名词。直到80年代中期,这里许多地方仍然是路电水三不通,贫困、愚昧像一个肆虐的恶神,挥赶不去,数万百姓难得温饱。
在黄土飞扬、颠簸不平的宁互路上,不少人还坐着马车去西宁,晃晃悠悠三天才打一个来回。其实,互助离西宁仅百里之隔!
山里人穷呐!越穷越修不起路,越修不起路就越封闭,越封闭就越穷。日子就在这恶性循环中打转。死守着那一片破房几亩薄地,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山门,越来越失去了闯世界的本领。光靠救济、施舍,甩不掉穷帽子,挖不掉穷根子。只有修公路,才能通富路。在经过坎坎坷坷的历程之后,互助人才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共识变共动。于是30多万互助人民在3360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了历时10载的修路治穷壮举。大山深处的人们终于从久久封闭的峡谷中看到了一抹鲜亮的曙色。
1985年,我国开始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以工代赈”交通扶贫战略。
互助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首先在最贫困的“九峡”地区拉开了修路治穷的序幕。一支支施工队伍开赴施工前线,向高山深谷宣战,向封闭贫困宣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未能难住建设者们。可遇到庄廓院搬迁、林木砍伐、占地等问题时就十分为难。有时真可谓一户当道,万夫莫开。县上决定一切为筑路开绿灯,政策、领导、资金、物资均向修路倾斜,五大班子领导分片抓修路,先后筹集配套资金近千万元,并协调林业、水电、土地等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修路可以就近挖取沙石,占地、伐树、搬迁等费用降到了最低限度。
1991年,当白崖至昝扎公路经过台子乡多士代村时,需要拆迁几副庄廓。村党支部书记的庄廓也在拆迁之列。因为拆迁费少,再加上要拆掉祖祖辈辈居住的庄廓,当事人心中都难受之极。但公路建设在即,不能再僵持下去。一天夜里,支书逐个敲开了几家搬迁户的门,一个一个地说服动员:“阿吾,搬吧!公路关乎众人大事情,再不搬,可就是我们的不是了。”“阿爹,搬吧,挪挪窝,恐怕还会挪出些福气来。”次日,他带头拆了自家祖辈安身的庄廓院。其他搬迁户也都默默跟着书记搬了家。路,直直穿过村子,向前方延伸。
穿过四季,穿过风雨。路在艰难地延伸。
1985年,即投入粮棉布折价和配套资金150万元,在东和、边滩、林川、巴扎等贫困乡新建、改建乡村公路4条,共45公里,建桥10座、涵洞58道,共400多延米。扶贫工程首战告捷。
1987年,柏木峡——窎沟公路全线贯通。这条横贯“九峡”、全长30多公里的公路像一条充满活力的动脉,对启动“九峡”地区的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年,松多公路建成通车。松多人有了自己的班车。松多人说,这是又一次解放。
1992年,威远镇至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改建竣工。大坂天险从此变为通途。
1993年,县内外注目的西宁—互助公路改建工程立项上马;同年,宁互东路通车。
1994年,巴扎公路改建完工……
每一段路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0年筑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筑路人。那些或平坦或崎岖的道路上倾注着无数筑路人的血汗、智慧和力量。
1987年5月,松多公路施工进入高潮。一场暴雨过后,一施工地段突然发生严重塌方,5位民工为之献出了生命……
80年代中期,互助县原交通局副局长凌东一率领一支筑路队伍转战南北,在互助人心目中成为一位了不起的筑路英雄。他曾在青藏公路建设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他经常风餐露宿,和民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常年艰苦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经常胃疼,人瘦得不成样子。后来去医院一查,患的竟是不治之症——胃癌。然而这位钢铁汉子并未就此倒下,他仍然坚持到第一线指挥施工。有一次,他搭工程队的汽车翻越大坂,检查施工情况。刚下车,就在施工帐篷边呕吐起来。司机赶紧过去扶他,发现他吐的是鲜血:“哎呀,凌局长,你吐血了!”可他擦擦嘴笑着说:“不要紧的。”说着,走进帐篷,要了一块干馍馍就啃。他胃一疼就啃干馍馍,说能止疼。1988年,凌东一病情恶化,不得不住进医院。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被无情的病魔折磨得昏迷不醒。当工程队一名队长去探望他时,他极力睁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我这病是治不好了,宁互公路的改建工程我无力承担了,剩下的任务就由你去负责完成了。”1988年5月14日,他抱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途。
一条路能带动一批产业、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此话当真?那悄悄冒起在公路沿线的集贸市场、那些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运输队伍以及那些富了起来担任不显山露水的“土老板”……便是实证。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在今天的互助已基本变为事实。10年交通扶贫工程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26项公路工程项目,已建成公路150多公里,建成17座桥梁和182道涵洞。从而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200多公里,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21个乡镇280多个行政村都通了车、19个乡镇通了客运班车。货运量和客运量成倍增加。
公路通,百业兴。
巴扎乡寺甘兰沟盛产煤炭,过去由于没有公路,当地农牧民只能靠畜驮人背。寺甘兰公路修通后,汽车、拖拉机开进了山沟、开进了煤矿,欢快的喇叭声回响在山间,像一曲脱贫致富的欢歌。公路带动了煤炭、石膏、铁矿石、石灰石、沙金等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带动了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林川乡投资20多万元,建成两座石灰窑;东和乡利用当地砂石资源,办起了空心砖厂;巴扎乡利用境内沙金资源,自筹24万元资金,组建采金队从事采金业。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收入达530多万元,均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
柏公路为盛产油菜籽和畜产品的南门峡、边滩、林川等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过去近千万公斤油菜籽销出去需要4个月时间,现在只需一个月时间就够了。出现了尕士加、东沟等一批贩运村。南门峡4000多户人家每年户均油籽收入就达2500元以上,出现了不少靠油致富的“卖油郎”。公路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带动了油料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的建设。牛羊育肥贩运每年达10万头(只)。毗邻西宁的蔡家堡由于山高谷深,过去只能望“宁”兴叹。寺沟路修通后,打破了千年阻隔。生猪、豌豆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流入西宁市场。从此,干山头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有名的光棍村引来了一只又一只“凤凰”,许许多多守土为生的农民到山外谋求生计……
10度寒暑,在大山的皱折里,一条条承载着沉重期待和艰难开拓的路,正把百年孤独的村落与村落联起来,把大山与平川联起来,把乡村与城镇联起来,冲出贫穷与封闭的围困,去拥抱新世纪的太阳……(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