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击水中流看“广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3
第2版(经济)
专栏:

  击水中流看“广船”
杨广增周水江
早在1954年,广州造船厂就诞生在珠江岸边,但却鲜为人知,因为专门生产鱼雷快艇。
“与世隔绝”了20多年,到1980年,广船终于撩开了“军工企业”的神秘面纱,踏上市场竞争的前台。
然而,亮相之日,却几乎成为置于死地之时:军品任务由过去占全厂产值100%降至30%,最低时仅5%。“皇粮”断了。
路怎么走?广船领导班子选择了大胆、积极的经营方针:克服大而全、封闭生产、转换慢的毛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转换经营机制,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
就在这一年,广船迈出了走向新生的关键的第一步:利用本厂人才密集、机械和电焊等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以补偿贸易的办法,引进了全国第一条集装箱生产线。到1990年,就生产出了10多万个国际标准集装箱远销海外,创汇3亿多美元。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广船终于走上了“以船为本、多种经营”的新路,并形成了造船、修船、集装箱、化工压力容器等10大行业“十指并举、各举其长”的生产格局。
巧借八面风,中流击水去。多种经营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主业——造船。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广船通过引进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并注重发挥老军工企业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好的优势,大打挖潜和技术革新仗,使得造船业务连上几个大台阶。近10年来,广船共造民船70万吨,有37条、共17万吨船,出口到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
广船搞活了。
“广船的活力,来自于三个内部机制,来自于新机制之下的技术创新”,曾长期关注广船发展的广东造船学会副秘书长杨久炎说。
早在前几年,广船就进一步完善了总厂、分厂二级经营管理,并建立了厂内核算系统,通过实行厂内价格、厂内银行、厂内合同、厂内利润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个条条渠道通向市场,人人关心经营效果的新机制。1993年,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更进一步理顺了企业至关重要的投资机制。现任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福炜告诉我们,去年早些时候,“广船国际”有一个准备投资1亿多元的第三产业项目,政府部门也批了,设计也搞好了,可是,后来,经过对市场前景的冷静分析,广船毅然将这个呼之欲出的项目暂时搁置了下来。“搞了股份制改革,公司的钱多了,可股民的钱,好拿不好花,我们在花每一笔钱的时候,都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抓效益,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十几年来,广船人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同时,还通过对企业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了一整套“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在广船,一线工人为抢工期奋力拚搏时的月工资总收入可达数千元之多;与此同时,个别只出工不出力的人,最少时一个月只落十几、几十块钱。正因如此,广船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才会比前些年有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长:到去年底,广州造船厂人均创利税已经连续7年名列国内造船业榜首。其中,仅1991—1993年该厂实现利税总额即达33513万元,人均创利税三年合计为42486元,为全国8大船厂人均利税的3.65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