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共同医治心灵创伤——日本民间团体协助修复南京古城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13
第6版(国际)
专栏:

  共同医治心灵创伤
——日本民间团体协助修复南京古城墙
本报记者孙东民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先生新年伊始率团来访。此次访问的目的只有一个:落实日中友协纪念战后50年的活动。回国前夕,他在北京宣布:已与中国方面商定,日中友协将发起协助中国实施修复南京古城墙计划。
记者招待会的会场上,摆放着日中友协机关报《日本与中国》迎春新年号,在头版位置,平山先生的两幅南京古城写生格外醒目,“战后50周年的日中友好事业——参加修复南京城墙”的大字标题表明了该协会今年的重大活动。同时摆放的一块19公斤重的明代南京城墙古砖也引起了摄影记者的兴趣。平山先生在记者招待会上就协助修复南京古城墙一事吐露心曲:
“我本人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友好大使。迄今,科教文组织使用日本政府提供的修复古迹专款,参与了吐鲁番交河古城和西安唐代古迹含元殿的保存修复。南京城墙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协助修复的中国92个古迹中的一个,在与教科文组织交往的同时,制定了修复南京城墙的计划。”
但是,平山先生强调:“协助修复南京古城墙,绝不单纯是文化财产的修复保护,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年是二战结束50周年,我们应以正视历史的态度看待过去的战争,我们发誓决不能让第二次侵略战争重演。未来是年轻人的,但他们对过去历史不甚了解,为21世纪日中友好的前途,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加入日中友好事业的行列。提出修复南京古城墙,就是为日中友好在战后50周年搞的一项纪念活动”。
无须讳言,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南京城的名字是常与1937年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联在一起的。在那场劫难中,有30多万中国人惨遭杀害,就连有600年历史的南京古城墙也未能逃此厄运。在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日中友协提出协助修复南京城墙,溶进了特定的历史含义。
南京古城墙建于明代。南京市政府制定了5年修复计划,并已成立南京城墙保护委员会。为搞好这一利及两国世代友好的事业,日中友协提出从资金及志愿活动两方面进行协助。现今,为期3年的名为“修复保存南京城墙合作事业”的计划已经出台,今年3月将正式成立协力委员会。修复古城墙的开工仪式定于5月24日在南京举行,届时日中友协还将派代表团参加。
据介绍,日中友协将倡议广大日本国民参与,并争取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资金方面,日中友协将在日本各地广募“净财(干净的钱)”,3000日元一股,多者不限。为了学习历史,教育后代,将号召尽可能多的日本年轻人去南京访问,参加志愿劳动,与中国青年共同参与南京古城墙的修复事业。日本许多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年团体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应中国方面邀请,10年前3000名日本青年访问了中国。为纪念那次访华10周年,去年有300名青年团体的代表在日本聚会,而后募得捐款近百万日元。平山先生说,为得到更多的日本国民参与,平山先生曾多次去各地演讲,“每次都有数千人听讲,其反响超出预料”。
平山先生认为,协助修复南京古城墙是一项象征性的事业。历史是无法忘记的。“我是原子弹的亲身受害者,当时上中学3年级,18名老师和180多位同学死时的情景从来没有忘记,我每天都在为他们祈祷。尽管战争过去50年,中国人当时的苦难仍埋在心底。倡议广大日本国民参加这一纪念活动,是要正视历史,不忘历史。”“盼望因侵略战争受到伤害的中国民众的心灵创伤得到医治,死难者得到安息,也使参与战争的日本人心中的‘空洞’得以充填”。
南京古城墙刻着沉重的历史。当年日军进攻南京,城墙遭到破坏;现在日本民间团体协助修复,古城墙也阅尽了中日关系的沧桑巨变。今年是二战结束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在中日关系中是承前启后的年份。面向21世纪,中日两国都重视关系的发展,世界在关注中日关系的变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愿人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立足现在,展望未来。(附图片)
平山先生致本报读者
译文:战后五十年,不忘历史。为日中友好,医治(战争造成的)受到伤害的中国民众心灵创伤,作为象征,日中两国年轻人共同修复南京城墙。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平山郁夫 1995年1月11日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