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纱锭在废墟上转动起来——访平壤纺织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1-11
第6版()
专栏:

纱锭在废墟上转动起来
——访平壤纺织厂
金凤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初,一个寒冷的早晨,我们来到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大的纺织厂——平壤纺织厂重建中的工地。这个工厂从山洞中搬到这里才仅仅半个月,而巨大厂房的墙壁已经竖立起来,高耸的烟囱已经吐着浓烟了。这个无顶的厂房,新安上的门窗发散着新鲜木材的香味,水泥墙壁也还没有干透。地上到处是木材、水泥、暖汽管和一包包的原棉、一箱箱的机器。人民军战士还在盖着屋顶,钉着木板,可是刚刚安装好的一部分纱锭,已经在飞快地转动了。
“这些机器是一直在山洞中坚持生产的,挨过不少次炸,有些是在废墟中一点点拣起来装配上的。”工厂劳动党委员长金大福微笑着告诉我们。“连机器也是英雄。”我们抚摸着机器笑着说。
“不是机器,是人。就是她们才是真正的英雄。”金大福严肃地说着,指着面前的几个女工。
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三个女工:高英淑、金福实和朱宝玉,还有工厂职工同盟委员长朴时福同志就和我们谈起了工厂的情况。
那是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男工绝大部分都上前线去了,妇女们坚持着生产,机器撤退来不及,只得掩埋起来。朱宝玉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还难过地说:“那时候,仿佛埋的不是机器,倒像在埋葬自己的亲人。”但她的语调很快就变得坚强起来,她睁圆了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说:“可是每个工人都有信心,不久我们一定回来,纱锭一定会转动起来。”
果然,不久她们随着志愿军和人民军,回到平壤来了。这时,工厂成了一片废墟,挖山洞、搬机器的重担,都由她们这些女工担当起来了。很快,生产在山洞中恢复了。但是,困难是多大啊!山洞矮,工人腰都直不起,地面不平,接纱头都要留心绊倒,温度和湿度不能保持正常,电力供应也时时中断。尤其是一九五一年七月的大洪水和一九五三年一月的大轰炸,使生产两度停顿。但是,工人们战胜了洪水,战胜了轰炸,战胜了一切困难,两万多个线团从洪水中抢救出来了,被炸倒的机器又在山洞中竖立起来,军衣源源地供应着前方,工人中还不断涌现出先进的劳动者。一九五二年夏天,郝建秀工作法传到朝鲜。和郝建秀同岁的金福实首先和她的小组研究起来。平常,一般工人在山洞中生产,大抵一人看一百到两百纱锭,可是金福实在学习了郝建秀工作法以后,一个人看到四百纱锭,提前四十天完成一九五二年的国家计划,获得了“三级国旗勋章”。一九五三年又提前一百零二天完成了全年计划。一九五二年高英淑一人看八台织布机,年底完成十万公尺以上的布,获得“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两枚“一级国旗勋章”。
“党和领袖对工厂的关怀,帮助我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朴时福同志回忆起了金日成首相去年一月来工厂的情景。那是大轰炸后的第二天,机器被破坏了,工人的东西全部被毁灭了,工厂又处在困难的时期,就在这一天,金日成首相来了,他亲自进入山洞,了解机器被破坏的情况,慰问守卫着机器的工人。第二天,工人急需的棉衣鞋子就发下来了。每个工人都感到一种极大的温暖和鼓舞,于是不分日夜抢修机器,第四天又全面复工了。
停战以后的第二天,七月二十八日,金日成首相又来到了工厂,他慰勉全体工人说:你们在山洞中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了生产,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的。现在,我们渴望的停战已经实现了,应该很快恢复和重建我们的工厂。
领袖的话像火一样点燃着工人们的劳动热情。首先就要把机器从山洞中搬回到原来的厂址上。按规定是早上八点钟上班,但很多工人午夜刚过就赶到山洞中开始拆卸搬运了。部分男工负责安装机器,沉重的搬运任务又落到女工肩上。她们每四个人扛三百公斤、三百六十公斤,甚至四百公斤,从山洞到工厂有三公里远,一天搬运五六趟。肩膀压肿了,流出血来,没有人说累,也没有人喊疼。“那时,真感觉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愈扛愈能扛。”朱宝玉说着爽朗地笑起来。
轻工业省原定的迁移这个工厂的时间是四十五天,工厂研究后决定缩短到二十天完成,结果只有十二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十月底开工到现在,生产已经比停战前提高百分之十二。”职工同盟委员长微笑着结束了这场谈话。
一个月以后,我们又来到平壤纺织厂。我们更惊异了:露天的凌乱的车间不见了,在我们面前矗立着的是一座崭新美丽的厂房;一堆堆的机器和散乱的木材不见了,看到的是灰色闪光的新钢架,喷着暖流的银色暖汽管。十八台梳棉机增加到了六十八台,三千二百个纱锭已增加到一万三千二百个了。女工们一律穿着灰色的新工作服,扎着白色的头巾,在机器旁边忙碌着。
“可是,这些厂房怎么这样快就建设得起来呢?”我们惊讶地问。
“依靠我们两千人民军和一千工人的三千双劳动者的手。”建筑工程师申永勋一字一句地回答,脸上显出自豪的神情。接着他又叙述起恢复的过程:
“一开始,几乎什么也没有,没有材料,没有工具,没有熟练工人。于是人民军战士和工人就在废墟上收集了四百万块砖瓦,五十多吨钢筋和十万公尺长的电线,二万五千公尺长的暖气管。轻工业省调来
一百名技术工人,大家就跟着他们一边做一边学,现在已经培养出七百二十五名技工。”他越说越兴奋:“以后情况就更好了,从中国,从苏联源源不绝地送来材料,这几天每天要卸四、五十车厢。明年六月以前,要运六千车厢的材料来。这样,我们建设的速度就更快了。到一九五五年六月,我们就要完成六万纱锭、二千五百台织布机和一万三千工人的住宅、文化宫、职工学校和仓库的全部建筑。”
走出厂房,职工同盟委员长指着那兀立的钢架,指着周围的废墟愉快地说:“这就是六万纱锭转动起来的地方。那时候,年产六千万到七千万公尺的布,就可以初步满足共和国人民的需要了。”(附图片)
在平壤纺织厂重建起来的车间里,工人正准备生产。右第一人便是女工朱宝玉。
(新华社记者 姜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