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温州经济发展经验探索——经济学家与县委书记的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6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录

  温州经济发展经验探索
——经济学家与县委书记的对话
平阳是温州的一个大县。青年经济学家、北京金思达经济策划中心主任钟朋荣应平阳县委、县政府之邀,组织课题组,多次去该县考察。此间,他与平阳县委书记、原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董希华就温州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里摘要发表他们的谈话录。——编者                     
钟朋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与1994年比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倍,翻了三番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1倍,财政收入增长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5113元。社会总产值发展到100亿元用了38年,而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仅用了16年时间。
董希华:应当看到,温州的上述成就是在三少一差的条件下取得的。所谓三少,一是国家投资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投资水平。二是人均耕地少,不到4分。三是资源少。所谓一差,即交通条件差,温州没有铁路,改革开放初期,公路也很少,到省会杭州需要乘10多个小时的汽车。
钟朋荣: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各个地方的经济都像温州那样得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那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会大大地前进一步。
董希华:温州的成就是人们艰苦奋斗干出来的。温州人不仅勤劳,更具有开拓意识,他们四海为家,走遍天下。河南商丘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张海钦曾撰文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是中国人群里最优秀的群体之一。在西方几乎到处能看到温州人。在国内,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地区也到处都有温州人。”
钟朋荣:发展经济,人是最基本的因素。而人是在一定的体制下发展经济的。同样是温州人,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前,平阳县的一些农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乃至靠乞讨为生,主要是因为当时那种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抑制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温州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温州人和温州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的产物。
董希华:起初温州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供销大军,再加上小城镇;主要特征是: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十万供销员为媒介,小城镇为依托,家庭经营为主体,前店后厂为基本形式。温州发展方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把发展经济的依托力量放在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开发产品,家家户户都开拓市场,家家户户都研究管理,家家户户都承担风险。
钟朋荣:在这里,企业的产权归属比较明晰,人们发展经济的动力比较强,并且具有持续的动力。而有些乡镇企业,在其创业初期,企业经营者的创业欲望很强,后来企业办大了,自己快要退休了,于是就出现短期行为。
董希华:温州发展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由于家家户户办企业,资金分散、人力分散,不便于上一些大的项目,特别是那些投资风险比较大、回报率比较高的高科技项目。所以,温州的企业,规模大的比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比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温州各级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如我们平阳县,去年以来实施了一项扶持龙头企业的措施。在部分行业选择一两家大企业作为龙头,县政府给予重点扶持,使这些企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有足够的实力采用先进技术,创造名优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钟朋荣:人们是用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几万元或几十万元去投资,这可称得上是血汗钱,因此投资特别谨慎,一般不敢冒险去投那些风险大的高科技项目,而是投向在当地已经有成功实践的项目。于是,在温州就出现了一个乡镇有几百家皮革厂,另一个乡镇有几百家塑编厂的“一乡一品”现象。
董希华:这几年,通过开展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的“三上”活动,使温州发展方式得到了一些拓展。在体制上的主要变化是,许多企业从家庭、个人所有转向股份制,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市股份制企业发展到4万多家,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此外,还组建了600多家有限责任公司和60多家企业集团,有200多家企业相互兼并或合并。像我们平阳县,1992年前还没有一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1994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就达到48家,还出现了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钟朋荣:这一变化,使“温州模式”既保留了自己产权明晰、人们发展经济的动力大等优点,又吸收了“苏南模式”企业规模大,起点高,便于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投资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点。
董希华:温州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还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在机械化程度方面,大多数企业初期的手工操作、小作坊式的家庭工厂发展成机械化、自动化的上规模的现代化工厂。在产品生产方式上,由初期的仿制加工为主发展成现在的研制生产为主,并注重创自己的名牌。如我县的几十个著名商标、国家级新产品,都是近几年创造出来的。
在生产和经营场地上,由初期的前店后厂,发展成现在的厂店分设。许多县市的企业已把生产基地放在工业区内,把销售放在专业的市场内,“前店后厂”逐渐演变为市场与基地。在产品销售方式上,由以前的商贩式的销售为主发展成市场销售和柜台销售为主。温州市形成各类市场513个,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27个。“中国小商品城”和“中国轻纺城”的摊位,约有40—50%是温州人在经营。这些固定的商业渠道,将温州的产品销往全国。在产品销售范围上,由内向型逐步转向外向型。1994年,温州产品的出口交货值达到50亿元。有直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97个。我们平阳县水头镇去年8亿多元工业产值中,出口交货值达3.4亿元。一个镇年出口创汇达三四亿元。此外,温州人还在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开店,销售温州的产品。巴黎就有一条三四公里长的温州街。在产品质量方面,区域性的假冒伪劣、质量差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今年省里组织产品质量抽查,温州被抽查的产品质量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此外,农民集资建城,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也应当看做是温州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起初就是靠6500个万元以上的专业户发展起来的。10多年来,温州农民自筹资金80余亿元,新建扩建13个建制镇,工业产值超过亿元的镇有41个。这批集镇解决了120万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钟朋荣:看来,温州经济发展方式至少包括了以下内容:发展经济的主体,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承担风险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产品生产方式——从前店后厂发展到店厂分设;产品销售方式——从千万个销售员在全国直销发展到在全国设立成千上万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店和温州专柜进行销售;发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山沟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等。
董希华:温州人还特别崇尚“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去年17号台风是百年不遇的,许多厂房和生产、生活设施全被台风摧毁。台风过后,老百姓不是等上面来救济,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周之内就开始恢复生产。
钟朋荣:我曾10多次到温州调查,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温州的一些县市进行咨询和策划工作,与市委及部分县市和乡镇的干部、职工、企业家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从中感受到,支撑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精神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它是改革开放年代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