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1阅读
  • 0回复

忆高志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1
第11版()
专栏:

  忆高志华同志
毛舒兰
高志华同志一九○八年三月出生在山西省榆次市东阳镇彭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十五岁就读于东阳镇高级小学,十七岁考入山西省第五国民师范学校。他入校后,便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学习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与进步书刊,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党员)。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也由暗害革命转入公开屠杀,太原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志华面对恶劣时局表现出非常的痛恨和不妥协的精神。一天,他与其他同学商量,愤然画了一幅漫画,题为“新军阀”,画面是:孙中山与蒋介石站在一起向人民招手致意,孙中山暗暗流下了眼泪;而蒋介石则凶相毕露,盛气凌人。漫画画好后,他们在夜深人静时,张贴在柳巷十字街头,第二天就轰动了省城太原。随后,山西省委把他秘密隐蔽在国民三军工作。
一九二八年四月,中共山西省委农民部长王鸿钧去参加中共六大,经组织研究决定指派志华一同前往。途经河南时,获悉山西省委又遭破坏,于是他们决定马上返晋。正当志华刚刚回到榆次家中,同家人欢度春节,国民党榆次县党部闻讯立刻把他逮捕。从此,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入狱后,为了迷惑敌人,装疯卖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唱歌,有时画画,伪装成一副精神病人的样子,巧妙地同敌人斗争,使敌人一筹莫展,无法审理。随后,敌人把他转到“自新院”。在狱中他结识了地下党员阎定础,他俩常常共勉,一起秘密阅读马列著作,交流救国救民的想法。他们还和其他难友一道团结,向敌人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两年多的监狱生活,使他锻炼得更成熟,更坚强了。
一九三○年秋,他与阎定础一起出狱,经人介绍到祁县小贾村任小学教员。第二年又被调到张庄两级小学,五月间,他与学校的进步师生起来闹学潮,赶走了反动校长渠本惠。可是,他又遭到反动当局的解雇,从此开始了苦难的流浪生活。
一九三二年,高志华又被榆次县私立魏村初级职业学校聘为国文、图画教员。这期间他没有放弃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理想和抱负,在革命低潮中,没有屈服于黑暗势力。
一九三六年,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山西成立了牺盟会。消息传来,他格外兴奋。第二年,他考取了国民军官训练班,并于五月重新入了党。 “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参加了决死总队,任宣传科长,后担任二纵队二支队副队长,他随部队转战于洪洞、赵城、隰县、汾西一带。
一九三九年,阎锡山顽固势力蓄意制造摩擦。上半年在汾西县,二支队的队长许富荣暴露了他的叛徒嘴脸,企图把部队拉走,反共投阎。副队长高志华发现了他的阴谋后,便组织其他进步同志,秘密磋商,果断而坚决将许富荣枪决。维护了党的利益,保持了部队的稳定。
由于多年受反动统治的摧残,使他身体多病,一九三九年五月间,由组织安排到陕西洛川养病,八个月后返回山西,适逢山西有名的“十二月政变”。他回到赵城县的上村家中,接受了以往经验,提高了政治警惕性。毕竟他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觉得风声不好,在家中待了很少几天,就转移到离上村七点五公里的鲁生村表伯家中,住了两三天后,又怕暴露目标,及时又转移到隔一条沟的史村姐姐家的山沟里。就在他刚刚离开鲁生村的当天晚上,国民党反动派就包围了他的住处,但扑了个空,就气急败坏地把他的表伯和姑夫毒打了一顿。
事后,志华就由姐夫带路从汾河以西来到汾河以东的石门峪,找到了我们的抗日县政府,由县长杨少桥同志联络到沁源县,在太岳行署创办的太岳导报社任编辑。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农村,搜集素材。他写出的文章观点明确,流畅通俗,群众易于接受。他写了许多散文、快板等作品,其中的《李学孟流芳百世》在太岳区农村深受群众欢迎,广为流传。
志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不仅能唱上党梆子,学丁果香唱腔也很出色。他擅长中国画,会画人像。他为人们画像,有求必应,即使不求也主动为群众画像,画得既快又很像,深得人们的好评。
在一九四四年的太岳抗日根据地整风期间,志华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他担任了《工农兵月刊》的主编,夜以继日的工作与学习。在一九四五年的春节太岳区的群英大会上,他观摩了许多农村剧团的演出,写了剧评《看戏十九天》等。他歌颂了文艺为工农服务的方针,为普及根据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四日,伤寒病夺去了高志华年轻宝贵的生命,那年他才三十七岁。
志华在逝世后,太岳区广大军民都为之悲恸。《工农兵月刊》第六期为他的事迹出了专刊。太岳区宣传部长赵守功同志以《难以压制伤情》为题,写了太岳党组织和人民对他的悼念之情。
解放后,太岳区党和人民,为了缅怀先烈,在阳城县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上刻着高志华的英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