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心灵,为生活而激荡——记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赵季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心灵,为生活而激荡
——记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赵季平
新华社记者张栋邵建武
谈到这10年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辉煌璀璨,不能不谈到赵季平电影音乐的才华横溢。谈到中国当代音乐,也不能不谈到赵季平。
如果说,他的合作者张艺谋、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曾经、甚至至今让人所见相歧的话,对赵季平的音乐与配器,却是“英雄所见略同”:“每一个乐句几乎都成了影片情节发展最为必须的有机部分”;同时,“它们又具备独立的艺术品性”,是赵季平的、黄土地的、中国的。
他为台湾电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作曲时,把宁夏民歌素材糅进提琴协奏中,以独特的神韵与境界,一举夺得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赵季平这位金鸡奖最佳作曲奖得主,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电影音乐大奖的作曲家。
赵季平的父亲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这位毕生以画笔反映人民,歌颂人民,赞美祖国锦绣河山的艺术大师留给子孙的财富首先是精神性的——跟生活贴得更近一些,从劳动人民那儿学习,从民族民间艺术那儿学习……
专业上,赵季平没有继承父辈的衣钵,但在精神上却是血脉相传。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1个春夏秋冬,他在秦腔、眉户、花儿、碗碗腔、信天游的氛围里,把在学院掌握的旋律、节奏、力度、音区、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一一捉摸,把烂熟于心的西方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一一反刍,他发现,构成一首音乐作品之形的是这些“要素”,但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时代的人文主体是一首音乐作品的灵魂,而这灵魂的“出没”正在于创作者是否立足于本土,是否扎根于生活;在于创作者的心灵是否为人生和历史而激荡。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赵季平认为,发扬光大的关键在于领会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在精神,表现蕴含其中的张力和活的灵魂。
而于艺术作品的时代性,赵季平说,重要的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撞击点,寻求灵感与激情。正是因为心灵的激荡,赵季平的音乐才在出新出奇之中,体现出一种阳刚的力度,体现出一种雄浑的美感,一种勃勃向上的精神。
正因如此,赵季平的那些沾满泥土浓香、反映生活的歌曲,那些荡气回肠的“信天游”,才令人撕肝裂胆,回荡至今,才让人联想到崛起于东方地平线的那头醒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