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农业合作社便于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1-15
第2版()
专栏:

农业合作社便于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两年增产四万斤粮
山西平顺县川底村东边有一条大河滩,河滩两旁有一百零二亩土地。过去因为这些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不能统一经营。例如这些土地需要灌溉,但是没有水渠,往往在雨后洪水下来时,大家眼看着这些水白白流走了,也没有办法。所以产量每亩只能打二、三百斤。后来组织了互助组,但是开渠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直到成立了郭玉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力多了,才在一九五二年春天用了三百五十多个工,修好一里半长的两条大渠。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年,他们乘雨后洪水来的时候,就一齐出动,引洪水浇地。一九五三年这一百多亩地,每亩平均产玉米五百六十九斤多。连同一九五二年增产的粮食算起来,两年共比未浇地时的产量增加了四万斤粮食。农民亲眼看到了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好处,川底村又有五户要求入郭玉恩社,石埠头村有六十多户要求设立一个郭玉恩社的分社。 (斐润生 杨志勤 解洪寿)
一年修整了九十亩地
辽东省营口县盖家村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在成立社以前,有九十多亩高洼不平的地,浇水时,洼的地方水深伤苗,高的地方却浇不上水,年年少打粮食。他们过去也知道这是一件吃亏的事情。单干时每年都想把地修整平,但总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以后有了互助组,虽然互助劳动起来比单干强了,但还是谁家也不肯用那么多工夫和钱来修地,因此,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九五三年他们成立了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统一使用了,要使用新农具耕种,全社就组织了劳动力修平这九十亩土地,并把九亩有碱的地垫上了一寸多厚的黑土。这就大大便利了灌溉,也改良了土质。稻秧栽上以后,长得非常齐整,不像往年那样因上水不匀,而一片高一片矮了。这些地一亩比往年多收了一百斤稻子,保证了社内水稻的全面增产。
(刘振禄)
碱洼地变成沃土
山东昆仑县九里水头村宋文党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二百九十一亩耕地,其中碱地占四分之一。在成立合作社以前,这些碱地里播种后出苗少,打粮食也少。该社组织起来后就把“改良土壤”的任务,提到首要位置上来,从一九五二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在六十亩春地和麦地上压了六千二百多车沙。其中西河崖六亩地上就压了一千五百车,并挖了两条共三十丈长的排水渠。经过初步整理,这些地上不但出苗齐,而且庄稼生长很旺盛。社员宋光义一九五二年在西河崖碱地种的小麦和豆子,每亩地两季收入不到六十斤;经过压沙后,玉米每亩产三百一十斤,全社压沙地的玉米每亩平均在二百五十斤以上。农民反映:老碱窝地一到合作社手里就改样了。
社员刘允水和宋经济在村南河崖上有四亩洼地,头几年曾栽过稻子,总是旱了没水浇,涝了水排不出去,稻子收成很低。他俩没办法,后来干脆就把这块地扔了。一九五二年春天,社内研究“开展水利”时,就决定在这块地上加工。首先把地里的碱泥挖出一些摊平,然后又挖了两条水渠通河。这样既能及时排出积水,还可引河水灌溉。秋天,四亩水稻都丰收了。社外农民都说:“合作社把鸭子湾也变成粮食囤子了。”
该社在改良土壤后的地上,又注意了合理施肥和密植等技术改进,所以一九五三年虽然有严重的水涝、虫灾,但没有减产,还获得空前丰收。
(徐天瑞 初文礼 袁云樵)
湖泥铺地的结果
宁夏省银川市五区罗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大部是三面临湖,地势低洼的碱滩湖边地。过去多少年来,农民一直都为这种“坏”地苦恼着,为了生产和生活,他们只好年年开生荒,来补农田的不足。
从一九五二年春天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土地和劳力都统一使用了,干部就发动大家研究改良土壤。从五月起,全社社员都背湖泥铺地。这年大家完成了二十五亩地的铺湖泥任务,每亩铺了二万二千多斤;并把湖泥晒干打碎,先后犁了三遍,足有六寸多深。赶到稻子收割的时候,每亩平均割了五十五捆(过去平均割二十八捆);每亩打到三石七斗多,产量比过去差不多提高一倍。
一九五三年,他们又用湖泥铺了三十六亩地,每亩平均铺了两万七千斤湖泥;再加上一般耕作技术上的改进,好多湖边碱滩地,已在一天一天改变着。合作社的稻子,一九五三年每亩平均打到五石九斗多。罗占魁社长满有信心地说:“用不了几年工夫,我们这里的碱地都要变成好地了,低田也要变成高田啦!”
改良土壤,争取多打粮
江苏赣榆县戴家岭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部分耕地,土壤很不好。要改良土壤,就得花上比较多的劳动力。秋后,有些社员合算了一下,觉得太费力就没有去搞。该社社员学习总路线后,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社长李传玉就引导大家结合当前的生产问题来谈。他说:“大家听到说国家工业化了,用拖拉机耕地很高兴,但是,我们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争取这种好日子呢?我在县里开会和李传胜(也是生产合作社社长)谈天,他说他们社里一亩淤土压了三千斤沙,增产一百多斤粮食,我们社土质不好,不是也可以想想办法吗?我们增产粮食支援工业建设,好日子才能来得快呀!”社长的话把大家一下提醒了,经过讨论,决定先分一批人到离村一里多路的东沙岭拉黄沙土,分别放在各户的粪坑里,积上粪,春天再取出垩进淤土地,改良土壤。另外几个社员带三犋牲口耕地。把这些工作做好后,全体社员还要搞碱土换黑土的工作。
他们讨论后第二天就照计划干起来。不几天,全社就拉到四十六大车沙,共有十几万斤。冬耕田也很快地耕完一遍。接着,他们就开始进行碱地换黑土的工作了。
红土坡的气象变了
山西盂县红土坡村土地瘠薄。该村王春林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组织起来后,就有了充裕的人力对土地加工。他们去年在三十六亩红土发阴的地上和一百二十亩石砾多的圪梁地上垫土,把三十五亩地的梯田修好,把许多块耕作不便的地整修成一大块,还把十多年前大雨冲坏不能耕种的十四亩地完全填平。全社十四个能下地参加劳动的妇女就有十一个下了地,他们和男人分工合作,在积肥、锄苗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社里去年施肥量比往年未成立社时多了一倍,锄苗过去只锄两次,去年锄了三、四次。这都给该社增产创造了条件。社里收成每亩平均二百四十八斤多,比当地刘秀川互助组多三十七斤多,比单干农民多五十八斤多。社员每人分粮一千二百多斤,比未成立社前多了三百三十一斤。红土坡共二十五户人家,参加社的就有二十二户,这些户直到社成立以前,多数都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境地,去年入社一年,就不但都不缺吃穿,而且还有了些富余。九个懒汉在参加社后被改造了,赵槐老汉说:“合作社能把黑三(过去不好好生产)带起来,红土坡的气象真是变了。”(华民 刘炎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