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糖业:潜伏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糖业:潜伏危机
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食糖年产量从25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600余万吨,辉煌时期曾一度达到791万吨。但从目前状况看,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今后几年制糖业要满足国内食糖需求,比较困难。
  1992年糖价暴跌,糖业三年不振,珠江三角洲等食糖主产区产业大转移
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产量低,低水平消费也难以自给。1988年进口食糖370万吨,耗汇8.9亿美元。国家从这一年开始采取特殊措施扶持广西等地,扩大糖料种植面积,增加制糖能力。到1991至1992年榨季,全国产糖791万吨,创历史纪录,按当时人均6公斤的消费水平,首次实现食糖自给并略有结余。但此时200多万吨库存糖突然抛向市场,糖价从每吨2400元迅速跌到1500元左右,跌破了成本价。当年全国糖厂亏损26.4亿元,一时“白条”满天飞,许多农民卖甘蔗、甜菜后一年多拿不到现金。
糖价暴跌的灾难性后果在后两年得到充分暴露:1993至1994年榨季,全国产糖仅602万吨,少产糖189万吨,减产近1/4!主管部门预计,1994至1995年榨季全国食糖产量仍很难满足国内需要。
1992年糖价暴跌,致使类似珠江三角洲这样的传统食糖主产区过早过快地进行了产业转移。广东食糖产量曾长期稳居全国第一,1993至1994年,当地不少糖厂被拆掉卖了。1991至1992年榨季,广东产糖216万吨,1993至1994年降至123万吨,下降43%。
    粤、闽、琼糖业萎缩,云、桂肩负重任
我国食糖主要是蔗糖。甘蔗制糖分布在粤、桂、滇、川等10余个省区,其中90%左右蔗糖产自粤、桂、滇、闽、琼五省区,现在粤、闽、琼糖业萎缩,我国食糖生产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广西、云南两省区肩上。
国务院此前曾为发展广西制糖业制订了特殊政策:从1988年至1995年,国家从征收的耕地占用税中每年拨付2000万元,作为扶持广西发展糖业的周转基金,同时给一定的贷款规模,支持广西制糖厂技术改造。这些政策效果明显。目前,广西正为在本世纪末实现300万吨糖而努力奋斗,但广西糖业也存在危机。1992年糖价暴跌,使广西约1/3的糖厂至今尚未恢复元气,一些糖厂已资不抵债。多数糖厂规模小、效益低,无法进行自我更新改造;一些地区已出现糖料面积减少趋势,沿海个别地区甚至正在考虑实施制糖业的产业转移。
云南也在大力抓制糖业,计划到2000年实现100万吨,但云南气候垂直分布,适宜种蔗的地区只有澜沧江下游流域和元江河口等少数地区,大面积种植甘蔗受到一定限制。
  糖业正在徘徊,今后几年满足国内食糖需求的难度较大
总体上说,食糖消费与生活水平成正比。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0.6公斤,发达国家人均45公斤左右,亚洲人均11公斤。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也不可能人均一年消费三四十公斤食糖,但需求量肯定会高于现在的人均6公斤。实际上我国1978年消费食糖271万多吨,目前消费730—750万吨,16年增加了1.7倍左右,增长已经相当快了。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和有关小康营养指标测算,到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食糖8公斤,全国食糖消费总量将达1040万吨。制糖界人士很忧虑,因为糖料种植和制糖业正在徘徊、萎缩,没有较强的推力,到本世纪末产不出1000万吨糖。专家们认为,今后几年我国食糖要满足国内基本需要,必须采取扶持政策,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本版稿件采写:官建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