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东风送暖发新枝——近年来春节民俗的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3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东风送暖发新枝
——近年来春节民俗的新变化
石其鹏
节事民俗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表征。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千家万户曈曈日,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已悄悄地蔓延开来。
    “年夜饭”进了餐馆酒店
国人历来看重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消费也日趋社会化,许多家庭将合家团圆的“年夜饭”搬到了酒店餐馆,钞票多一点不在乎,减少了往年为准备年饭的繁重家务劳动。
在烟台,几家位于居民区的餐馆,近年来,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家餐馆每天至少接待6个前来聚餐的家庭,小到三口之家,大到十来口人四世同堂。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欢声笑语围坐在蜡烛前斟酒让菜,一片天伦祥和之乐。精于生意之道的店老板将店堂装潢得极富节日气氛,彩灯烁烁,喜乐悠悠,服务小姐和声悦色如同亲人一般,还可免费为节日聚餐的家人拍张“全家福”。
    电话成了大拜年中的宠物
当除夕夜最后的钟声敲响之后,人们立即在爆竹声与欢笑声中开始相互祝福的问候。此时的电话机也“热闹”起来,“过年好!”“春节好!”“新年好!”等问候语在电波中回荡。初一零点前后,电话一再出现忙音,相互占线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之后。初一早晨,电话拜年再次出现高峰,给亲朋好友打拜年电话的人们在街上公用电话亭前排成“长龙阵”,为节日里的城市增添了一大奇观。某城1994年春节,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使用率也增加85%以上。中国有电话的家庭可以不出家门拜年了!
    “压岁书”代替了“压岁钱”
岁末年首,长者纷纷为孩子们买起“压岁书”。一中年妇女买了一套《中国爱国英雄读本》送给上初二的女儿,她说:“传统的压岁钱之习在现今已有些俗气,还是用书去‘压岁’更有意义,这样能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年年向上的心理意识。”应当承认,以“压岁书”代替“压岁钱”,孩子们从长辈那里接过的不仅是亲昵的祝福,更多的则是五彩的期望。
    出门旅游将春节变为“流动的节日”
有心人不难发现,春节期间举家出门的越来越多。去年正月初四,一对中年夫妇携子自大连乘船到烟台旅游。他们对笔者说:“我们夫妇都是教师,平时工作紧张,没机会出来走走,现在趁大人孩子都放年假,就到胶东游览名胜。这样还可以避开无休止的节日应酬。”他们表示还要去长岛看看,品味一下渔家的春节习俗。
如此的春节旅游热,不仅使铁路、航运和汽运等部门一改以往春节几天客运冷清的局面,也使各地旅游区在淡季里做起红火的“节日生意”。
“正月来,刮春风,家家户户挂红灯……”1995年春节在即,在这普天同乐的日子里,人们企盼的不只是欢声中的祝福与团聚,更愿健康文明的新风吹进天下万户千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