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读一封“奇怪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读一封“奇怪的信”
周云龙
1940年10月22日,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的那天,收到一封很奇怪的信。信的封面上写道:寄给把我变成人的人。信中写道:“我本来是个小偷。1937年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无意中翻读了第一页,就此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了它。我读完全书,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当我打听清楚,这个写书的人是如何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社会时……我发誓从此以后要活得光明磊落,要诚实地工作和生活。我没有食言,我已成为地下铁道的一个工作人员,我应当感谢奥氏,是这位作家把我引上了诚实生活的道路……”
读着这封奇怪的信,最奇怪的还是信封上的收信人的名字:把我变成人的人!——这人是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铁钢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
“把我变成人的人”,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一位作家来说,他的人品及作品受到如此评价,应该令他感到莫大的欣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书籍寄予了一种深情。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犹药也,可以医愚……而我今天却更为“把我变成人的人”这一朴实而又奇特的称谓怦然心动,一来是因为奥氏作品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二来则是因为“把我变成人的人”及他们的作品那不容乐观的命运。
报纸上早些时登过一篇报道:历年被全国众多读者和出版社视为热点的春季北京一个书市,而今却降到了“冰点”,参展的数百家出版社为之惊叹,有人不禁发问:图书市场的萎缩期来临了么?(据《经济参考报》7月23日)
如何看待书市的“冰点”?人们往往习惯于以“‘读书无用论’抬头”一言蔽之。依愚之见,恐怕倒是因为人们读了太多的“无用书”。近年来,读者们的欣赏品味日渐提高,人们已学会了在书海中精中选精,而目前图书市场上选题重复,缺乏拳头产品。书市的主题常常演变成了“降价书市”,一些出版社不得不把书分成五折、八折、九折,以吸引购买。
这种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固然说明了图书市场竞争的残酷,但从一个侧面是否也说明了无用书(至少是不符合读者阅读需要的)太多太滥了?一位杂文界前辈有感于目前国内图书市场的状况大发感慨:想读书的买不到好书,想卖书的怕积压书,而想出书的又出不了书。一语道破了书与读者和作者之间尴尬的关系。我们对此也许熟视无睹了:时下大量的畅销书不是“言情”便是“武打”,其次是生活常识类的。并非没人需要高格调的读物,而是诸多的名著经典已被包装成价格惊人的“精品”,令嗜书者感到囊中羞涩,令富贵者不屑一顾……一方面,拜金思潮泛滥,虽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警示,而少读书少用书却照样活得潇洒甚至很风光,现实的人们自然地不再耐得读书的那份寂寞。
图书出版发行工作担负着宣传真理,交流文化,传播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对于前辈们这热切真诚的呼吁,我们当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新华书店是否该在都市黄金地段占有一席之地,我以为并不最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版发行部门应当确定市场意识,真正地到读者中去,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书,从而着力引导、培养人们高尚的阅读兴趣。
有一个城市新开了一家书屋,店前的招牌写得很新颖、很诱人:“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绝妙的导购语为时下脱了节的读者与书之间又搭起了桥梁。相信人们有一天不会再有“想读书的买不到好书,想卖书的怕积压书,想出书的又出不了书”之类的抱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