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面向实践——访德国亚琛工科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5
第7版(国际)
专栏:德国通讯

  面向实践
——访德国亚琛工科大学
本报记者刘华新
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在西欧以理论密切结合实际而著称。不久前,记者慕名前去采访。主人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3个参观项目,使记者感触甚多。
    院长教授来自企业
在机动车辆学院,接待记者的是新任院长瓦伦托维茨教授,他本人的经历就是这所大学注重实践的一个例证。他大学毕业后,先在著名的奔驰公司实验部接受培训,后来参加了该公司W201型汽车批量生产前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公司柴油发动机车辆开发部经理,回到实验部后,在多个研究项目方面作出了成果,1985年起先后出任宝马公司部门负责人和宝马技术公司干事长,成为“宝马”的技术主管。去年,亚琛工大机动车辆学院新聘院长时,据说有6人竞争这一职位,瓦伦托维茨教授在年龄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受到了学校聘请。原因是,学校立足于从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中聘请教授。瓦氏告诉记者,学院其他教授也都是来自奔驰、大众、福特等著名公司的技术专家。
记者就教授选拔机制询问了该校新闻处负责人维默尔,他说,一般说来,一名教授退休、重新招聘教授时,都要正式发布公告,由一个特别委员会对应聘人的情况进行审查。录用的前提是有德国“大学授课资格”或相应水平。工科专业还特别强调“应聘人应直接来自企业”。维默尔补充说,仅获本校讲师职称而直接升任教授者极少。
对于从工程师中选拔教授这一思想的形成,维默尔介绍说,1870年亚琛工大成立时,主要资助者就是当地经济界人士。现在,学校每年经费10亿马克,约有1/5来自经济界和公共部门(如欧共体)委托的研究项目开支,因此,学校的科研和经济需求紧紧挂钩。学校与当地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也有常年合作协定,并成立了“工业俱乐部”,目的在于为加强与各工业部门间的合作,而且合作对象不局限于当地,还包括附近的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公司。这样,学校与经济界在各个层次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联系网络。
    示范工厂独具特色
对于学生,学校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让学生们尽早介入教授们的研究课题,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所了解;二是校方规定,建筑、建筑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生每人须经历数周的实习才能取得毕业资格。
记者参观了1993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一体化生产技术示范实验室”。这座“示范工厂”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很深。这个实验室里满置计算机、机器人和其他现代化生产设备,像一个缩微工厂,即将毕业的机器制造专业的大学生在这里参加每期17天的实习。以生产齿轮传动装置为例,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实际运用一下车、铣、钻等生产技术,而是按“生产系统化”课程的要求,从处理订货单到产品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查和向顾客供货,在17天之内要求全部独立操作完毕。这个实验室是对未来标准化、现代化工厂的缩微模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实习,是学校在开拓学生实习手段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一“工厂”开张不久,接受培训的大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一名学生说:“现在我们走进职业生活,感觉踏实多了。”
    人才培训硕果累累
亚琛工大注册学生3.7万人,每年毕业约4000人,此外,还常年接受1400名职业培训者,可培训职业有43种,因此,该学校是亚琛市最大的人才培训基地。从该校毕业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维默尔说,据80年代末的一项统计,德国各企业董事会成员中,每4个工学博士中,即有一名来自亚琛工大,他不无骄傲地说,这一数字最典型地说明了亚琛工大面向实践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成果。
                       (本报波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