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艰难的跋涉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1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艰难的跋涉者
章世添
卢建敏是带着沉思和苦涩到中国最穷的一个县走马上任的。
甘肃省的环县,属陕甘宁边区的革命老区,30年代初,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进入环县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10月,在环县和盐池惠安堡之间的山城堡,打了一仗,从此胜利结束了长征。历史走过了不算短的岁月,环县仍然十分贫穷,是全国26个最贫困县之一,一直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县。环县在陇东黄土高原北部,恰在陕甘宁绞结的纽上。耕地面积少、低温、缺水,发展农业条件恶劣。因为缺水,草木不长,且为山地,不像蒙古大草原,又无法发展畜牧业。那么,工业呢?工业要原料、能源、交通,商业要有市场,要里外沟通,这些对环县,都是天外之物。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正如唐人岑参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又云: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发出千古浩叹: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就是这里的写照。
卢建敏是生长在大西北的一条汉子,个头很高,脸堂方正,今年41岁。不是文弱书生,也不英武伟岸。很平常普通,没有任何让你一眼不忘的个性化特征,但他的谈吐、气质、思想,却深深地刻进你的意识里,让你牵肠挂肚、神思萦绕。
1971年,卢建敏在镇原一中高中毕业,即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半年后调到镇原四中当副校长。以后陆续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副县长、常务副县长。他任职的地方在贫穷的西北地区,还算过得去。1992年,上级调他去当环县正职县长,正儿八经的七品正堂。但这极度贫穷的环县,却有点让他望而却步了……
经过一番犹豫,一番思想深处的艰难跋涉,卢建敏带着仿佛长途跋涉后的浑身疲累,来到了妻子面前,对妻子说:我准备赴任!
他的妻子是个好妻子,在庆阳当工人。多少年,卢建敏在镇原、庆阳供职,东奔西跑,很少顾家,现在又远离家门去环县,分居的痛苦,家庭的担子,叫一个普通的女子承担,实在太沉重了。
卢建敏觉得,党派自己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党的信任。他已将身许国了,深情地对妻子说:那地方是革命老区,多少老首长忘不了革命年代人民给他们的哺育之恩。他们忘不了那里人民的生活,他们盼望那里的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卢建敏妻子十分理解丈夫的胸怀和抱负,理解他的情操。
他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个早晨,卢建敏一觉醒来,一眼看到桌上摆的三块冷馍馍和一碗小米稀粥,嘴上忍不住发出一声无力的自我解嘲的微笑。
县长不好当。上访者接踵而来,他们在卢建敏周围编织了一片无形的误区,他左冲右突,那有弹性的网障,毫不费劲地就将他挡了回来。而且好像有一柄挫子,在结结实实地磨钝他的意志和毅力。
他苦恼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就这样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忽然,他眼前一亮:你能上访,我为什么不能下访?和他们对换一下位置,变被动为主动,不就冲出误区了吗?
呆机关是一件愚笨的事,他早应该一个村一个村、一个乡一个乡地跑了,主动地去访问各种人,了解各种情况,体察民情。他的足迹遍布环县的各个角落,而他的胸中也在慢慢地编出了一张脱贫致富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蓝图。
一天,卢建敏走进了县委书记于树青的办公室。于树青深情地望着他身上落的一层黄尘,人比刚来时消瘦多了,脸色清癯,两眼却炯炯有神。于树青发现,卢建敏讲的每个贫困事实,都留了一个尾巴。他把自己的打算、奋斗的目标,都存进了尾巴里,那尾巴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现了事物的两重性。
卢建敏和于树青不知什么时候从办公室走到院子里,又从院子里慢慢踱到街上。环县坐落在两道连绵山梁的峡谷中,县城不大,他们一会儿便出了城,站在北边的山坡上,眺望全城,风声、雨声、百姓的呻吟声,声声撞耳。家事、国事、人民的温饱事,事事揪心。
卢建敏善于思考,善于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他的话充满两重性、可变性和可塑性。
比如,干旱、低温、山坡地,非常不利于发展农业,但如果因地制宜,利用复杂多样的小气候,开发粮油林草还是有潜力的。滩羊是该县的特产,羊毛、皮张、肉类,都是可观的收入。还有油料、杂粮呢。而那苹果、曹杏、黄桃、甘草、麻黄,都小有名气。恶劣的环境生长出来的东西,特别富有个性和别样的风味,正如猕猴桃很走俏一样。这些,构成了环县“羊、油、果”的新农业格局。也算是得天独厚吧。
再比如,环县水质很差,却原来它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有石灰岩、煤、磷矿石、芒硝、镁等等,它为环县吸引外资、改革开放、发展工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于环县,你能说坏事不能变好事吗?……
这一刻,他们其实是想到一块了。
“老于,要实现致富蓝图,前期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卢建敏直瞅着于树青。
“是呀,包括我们今天的谈话。这次谈话,不妨作为开拓环县的一篇序言吧!”
卢建敏心上一颤,冲动地握住于树青的手。
路遥知马力!
环县的脱贫,倘若只要拚它一二月,甚至一年,你要卢建敏献出血肉之躯,他会在所不惜,连眉也不会皱一下。
命运注定卢建敏他们必须经受长期的磨难!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呀!
他们不想走捷径,也没办法免俗,一切从大家的习惯做起吧——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全县动员、制订规划。他们铺展了这样的图画。
农业方面,建立“羊、油、果”系列,做到人均养羊6只,人均油料3亩。禁止开荒,压缩粮田面积,每年发展果园1万亩。开辟粮油市场、畜产品市场。建立粮油、畜产、果品等加工厂。皮件加工,前景极好,每年有25万只商品羊,有5万多大家畜。这是一种诱惑力。
工商业呢,那是一杯多么浓烈醇芳的美酒呀,环县地下有丰富的石油,他们成立了四个采油公司,办炼油厂、化工厂。北铺建一座水泥厂。这情景也是令人鼓舞的。
还有其他矿产资源呢!
谁知环县出现了3年连续干旱,从1992年到1994年,旱情逼人,1993年9月以来,降雨量只有95.8毫米(南方一次性降雨量却远远超过这个数!)冬小麦大面积绝苗,干打硬种的春播作物已经枯死,糜谷不能下种,河水断流,井窖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天公如此不作美,给了一个小小的刁难。
人们瞥见卢建敏桌上的几个药瓶子,有人问他“什么病?”
“脑血管硬化,长期失眠害的。”
他才41岁呀!这种病对他的年龄,不是太超前了吗?
“卢县长,你这个毛病,是太操劳引起的。”大家关怀地说。
“唉,不操劳,我这个生命也停止运转了。”他又拿出一份材料,“我和老于,还想大操劳一番呢。”
屡败屡战,绝不一蹶不振。
卢建敏十分庆幸,他遇到了好搭档,县委县府的一班人是团结的,合作的。他们有着为环县脱贫的共同心愿和拚搏精神。去年4月,书记于树青参加了地区组织的赴南方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的无锡,浙江的萧山,福建的福州、厦门、石狮,广东的揭阳、深圳、珠海等地。他们考察南方几个改革开放城市,带回来的不只是信息,更有力量、鞭策和榜样!
南方之行,人们让一种情绪、一种憧憬怂恿着、激动着。卢建敏和于树青又一次抓住这个机遇,提出:向政策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资源(石油、石灰石)要效益,向土地要效益。学习南方,把政策用足、用活、用透。学习南方,改革开放,不但大胆,还应该富有探索创新精神。
卢建敏顿时感到兴奋,有了信心,在这最艰苦的地方,他要奋斗下去,虽然艰难,却是一个永远的跋涉者。卢建敏在困难面前也有过畏难情绪,甚至想辞职,但回头一想,又脸有愧色,觉得愧对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卢建敏笑了,唉,我怎么敢辞职呢,我真那样做了,无颜见江东父老,对不起环县老百姓呀!我只是想找到一条路,使环县人民脱贫致富。现在已经有了眉目,今后就是大胆往前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