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上海真的变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5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自从本版开设“我身边的故事”专栏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厚爱。不少读者纷纷来信给予肯定与鼓励,许多读者亲自赐稿,为进一步办好这一栏目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新春来临之际,我们推出了“我身边的故事”专版,通过这些普通人叙述的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可以折射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大变化。如果这些故事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们和作者都将十分欣慰。  
    ——编者
  上海真的变了
《经济日报》工交部谢然浩
不久前,回沪探望病中的母亲,发现家门口那座温藻浜河上的老桥终于“退役”了。取代它的是一座名叫“吴淞大桥”的新桥,桥面能轻轻松松同时通过八台车。
老桥最多能同时过四台车。然而,在儿时的我眼里,它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桥。因为,那时的上海实在找不出第二座和它一样大的桥了。随着巨人肩膀似的新桥建起,拿依然静卧在河面上的老桥与之相比,用我母亲的话说,老桥“真是小得来一塌糊涂,不像样子”。
这几年上海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浦江上名列世界前茅的南浦、杨浦两座斜拉桥;浦江边的国内第一电视塔——“东方明珠”;十里外滩改造一新的观光游览区;地层深处正在延伸的地铁、过江隧道……
上海真的在变,最大的变化则发生在上海人心里。
一位毕业后便在一家施工企业工作的中学同学,过去的日常工作,除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外,就是一张报看半天,混!因此,以前回上海要找他也很容易,一个电话就行。此次回沪,找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原来,他被企业派到与外商合资的一家装修企业去担任中方经理了。几次打电话找他,办公室的同志都对我说,经理到施工现场去了。
一个细雨蒙蒙的晚上,他来到了我家。进门便说,知道你在上海,顺路来看看你,坐10分钟。他头天晚上干了一通宵,早上只睡两小时,现在又要去现场。他的身体比以前明显消瘦。我说,工作是干不完的,急什么呢?他说,工期按合同定死的。我当中方经理是立“军令状”的。企业刚刚开张不久,要打出声誉来,我不领头干,谁干?再说都奔40的人了,去日苦多,不抓紧现在的时间干,还等到什么时候!
七年前,在上海工作时,见我一起长大、在金山石化总厂工作的邻居与丈夫、孩子天天“吃”在娘家。问她怎么不上班?回答是请病假了。见她没病的样子,我不知道她的假条是怎么开出来的。此次回沪发现,她家过去天天开着的门如今总是紧闭着。晚上,遇到她的父亲,才知道,三年前,小夫妻俩就带着孩子回金山工厂去了。去年,她又脱产上了大学,为了照顾孩子就把她母亲接到金山的家去了。她父亲说,她上学我们作父母的当然支持。她姐姐有点不理解,说照顾不了孩子,还少拿钱,何苦呢?可她说,现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没知识虽然能勉强混一阵,但总有一天会被淘汰。那时,可能连现在这点收入也保不住,岂不愧对父母和孩子。
…………
的确,上海是真的在变,上海人也真的在变。上海城市面貌短短几年中发生的巨变,不正是与人们心中的这种变化紧紧连在一起的么!(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