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增加投入一定要落到实处——再论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6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加投入一定要落到实处
——再论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报评论员
元旦一过,本报发表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评论员文章,论述了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篇需要下功夫做的“大文章”,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里再着重谈一谈增加农业投入的问题。
今年开年以来,重视、关心农业的空气在各地已明显形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各地正在贯彻落实。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农业是否真正被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最终还是要看“真格”的。这个“真格”,包括对农业的投入有没有增加。
投入问题为什么要放在这样重要的地位?因为我国农业已经到了非大幅度增加投入不可的时候了!近年来,一系列困扰农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薄弱,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赶不上需求的发展等等,这些无一不与投入不足有关。建国40多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从总量上是不断增加的,经过多年的武装,农业已经拥有了数量可观的固定资产,生产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但应看到,与此同时,农业投入在总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在减少。很多地方农业投入都未很好落到实处。耕地的逐年减少,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的速度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看,现有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不少水库在带病运行,有不少泵站、涵闸亟待更新改造,大江大河都有待治理……去年的自然灾害给农业和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向我们发出严重的警告。中国的农业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难免有一天要出问题。
当然,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财力有限,百业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资金回收慢,同样多的钱用来铺摊子、盖大楼、建厂房,比投向农业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见效益。有些地方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来钱快的地方,把重视农业挂在口头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误事的。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改革曾经以粮食产量连登新台阶,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但是这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政策、科技、投入的作用,三者不可缺一。这投入中包括了几十年来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积累的一份家当——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大家淌血挥汗平整的土地、开出的梯田、营造的林子……党的好政策可以空前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是它不能代替对农业的科技、物资、资金的投入。
现代化的国家,要以现代化的农业为基础,而现代化的农业需要高水平的农业基础设施、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精良的技术装备、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说到底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只有下大决心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格局,使其真正向农业倾斜,才有可能把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一大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分散、落后、靠天吃饭的小生产方式,完成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增加农业投入,绝不能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上面,一定要落在实处。不光要有可行的规定,还要有实施步骤和落实办法。从中央到地方,在编制计划、安排预算时都要把农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在资金紧张、预算偏紧时,宁愿少上几个其他项目,也要尽可能挤出一些钱,使农业投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显著增加。对于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条文中明确规定的: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农业基建投资在国家基建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农业贷款要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等,各地方、各部门都应严格执行,不能有半点含糊。这是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党性和是否顾全大局的一个考验。此外,各地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辟更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并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对十分有限、得之不易的资金,要在使用中加强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出最佳效益。总之,一个地方的领导,为官一任,真正把农业搞好,把农业基础打牢,才是最显赫的政绩。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只要我们在实际上而不只是在口头上摆正农业的位置,切实在几年之内把农业投资逐步增加到合理的水平,大地不会辜负我们,在本世纪末,我国的农业定会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新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