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7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王克英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4%,全省直接和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省里全部税收的70%。但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落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自90年代以来,湖南农村劳动力每年以5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而每年只能安排新增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就业,即每年要新增剩余劳动力40万人左右。预计到2000年以后,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增量将达80万人以上。目前,湖南有大批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各行业的内部,处于潜在的(隐形的)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湖南剩余劳动力究竟该往何处转移?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特别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重要时期,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湖南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育不全造成的。其原因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还是初级产品,原料生产与加工不配套。如今,湖南的畜产品90%依然还是生猪,水果加工量不到总产量的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0.34∶1,与沿海发达省区相比,差距很大。为此,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迫切需要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化,形成粮食、蔬菜、水产品加工等生产专业化区以及商品交易中心,推动仓贮、运输、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展开,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工业化,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商业流通和金融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应当看到,随着农村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加快建设区域性的商业服务中心、小卫星城镇、乡镇工业小区,开发房地产业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领域不断扩大。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找到出路,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化体系,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贸易市场等。湖南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湖南农村种养业和渔业占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7.5%,但农产品加工业仅占用6.5%,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为1∶0.29。如果上述比例提高到沿海先进省份的1∶0.7的水平,那么湖南即可新增劳动力岗位860多万个;如果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1∶1.5的水平,那就可以新增劳动力岗位2500多万个。因此,湖南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转移,必须立足农村,走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化的路子。
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
湖南现有农业人口520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700万人以上,剩余劳动力达700多万人。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首要的问题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围绕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在,省里已开始对现有的农村产业和产品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实体,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群体。我们把这个思路称为“双向一体”农业产业化吸纳战略。所谓“双向”,就是向产前产后延伸,按产业一体化的模式推进。具体而言:向产前延伸,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咨询业,农村金融保险业,技术培训指导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业;向产中深化,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高起点、成规模发展农村工业,对农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和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就业;向产后延伸,就是要把农村产业伸向大中城市,打破城乡壁垒,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组合,推进农村产业与国际市场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在总体上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用市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商品型农业,扩大农民就业门路,这是当前湖南农村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就要实行种养加、产供销、经科教、农工贸相结合;要组织和支持农民主攻市场和农产品加工这两个薄弱环节,鼓励农民参与治山治水、修路建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改革劳动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
党的十四大已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为两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供了政策基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格局中,加快劳动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的重要条件。农村产业化必然要求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随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从1984年开始,国家就明文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城镇的建筑、纺织等行业已吸收了大量的农民工从事劳动。在建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过程中,我们首先加速培育土地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明晰了土地产权,稳定了农民队伍。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又加紧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经营,取得规模效益,并逐步把土地引向一、二级市场。我们还着力改变城乡隔离的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各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所,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界线,剔除粘附在户籍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完全平等。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一些地方劳动制度改革与其它各种制度改革相比,还十分滞后。我们要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也是阻碍全省农民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平常讲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是就数量而言的。由于湖南农村劳动力质量即劳动力平均技术熟练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有效总资源并不十分丰富。因此,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构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强调的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必须跳出农村基础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的路子,把指导思想真正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上来。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必须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普遍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并结合小学的自然课特点传授最基本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在乡镇职业中学或农业中专,要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使在校学生学以致用;对已在岗的一部分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开展现代化农业知识培训,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