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泽及子孙天一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新语丝

  泽及子孙天一阁
晨星
小时候读书时就知道宁波有个天一阁,可两次路经宁波都因时间匆匆无暇参观。前些日子到宁波,终于圆了参观天一阁的梦。
参观天一阁者,无不对范钦——这位明兵部右侍郎的建楼功德大加称赞。我以为建天一阁藏书楼固然当“好事流芳千古”,然天一阁从建成至今400余年,人们今天还有幸睹其风采,范公子孙们的功劳,宁波人的贡献也值得大书一笔。俗语云:“创业难,守业更难。”试想,范公过世,其子孙若对天一阁不珍惜,不爱护,甚至将其变成赚钱生财的场所,藏书楼建得再雄伟壮观,命运又将如何呢?历代藏书家无不希望自己辛苦收藏的书能完整永久地保存下去。如宋代的陈亚,元代的赵松雪,这两位藏书家对子孙保存藏书的嘱咐可谓殷切,甚至说出如把书给卖了“禽犊不如”的话,让子孙们牢记。可子孙不孝,书照样毁掉了。当时建藏书楼者并非范公一家,全国各地可以千百家计,仅宁波就有好几家,然而都烟云般消失了。这中间原因固然很多,可后代子孙的不精心保护,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此也更见范公子孙的功劳了。
据载,范公去世时,将家产分成黄金和书籍两部分。得黄金者不得书,得书者不得黄金。长子范大冲毅然选书籍而弃黄金。之后,又制订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和相应的惩罚条例,还对书籍采取“以水制火,火不入阁”,“芸香辟蠹,曝书去湿”等防火、防虫和防湿的措施,并经受住了重金收买者的种种诱惑。范氏后人以“天一阁后人为荣”,一代接一代地尽力保护天一阁,保护藏书。
天一阁得以保存,除了范氏后代的贡献外,宁波人珍惜、爱护、维修、保护天一阁功绩亦不可没。鸦片战争,宁波战乱,天一阁藏书成帝国主义、贪官污吏、流氓小偷掠夺和窃盗的对象,宁波人奋身保护;遭大台风,书楼受到损坏,范氏后人无力修复,宁波人募捐集资对书楼进行大修;卢沟桥炮响,宁波人对藏书易地保护;抗战胜利,藏书又运回归阁。解放后,宁波人更视天一阁为东海明珠,倍加珍惜,作为“重点保护”单位,使其大放光彩。天一阁历经数百年桑沧能得以完整保存,实乃宁波人的光荣和骄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设施的建设也蓬勃兴起。各种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文化娱乐中心……相继在各地建成不少。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花了很大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文化设施,却缺少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以致不长时间,就搞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景况狼藉,看了令人痛心。
文化建设是福荫子孙的事业,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养,为后代创造文化环境的千秋大业。爱护、珍惜、保护各种文化设施,也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公众进行爱护、珍惜、保护文化设施的教育十分必要。天一阁藏书楼保存400余年完好无损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