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合作在蓝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6
第6版(国际)
专栏:澳大利亚通讯

  合作在蓝天
本报记者史宗星
塔姆沃思是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座内陆小城,因每年举办乡村音乐节享有“乡村音乐之都”的盛名。1991年澳大利亚飞行学院在这里落成后,小城便得了又一美称——“飞行员的摇篮”。几乎是每天从清晨至傍晚,教练机不停地轰鸣着腾空,呼啸着降落,小城更添了热闹的情趣。
飞行学院的学员,不少是海外来的。其中,13位中国小伙子最受称道。他们都20岁出头,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按商业合同在这里接受40个星期的训练。来澳之前,他们上过6个月的理论课,学了3个月英语,没进行过模拟驾驶,更谈不上驾机上天的体验。来澳后的第6周,他们由教官陪着飞上了蓝天。待今年3月底结业之时,他们都有把握拿下TB—10、CT—4B和赛尼卡三种小飞机的商业驾驶执照,还有“附加多发仪表等级”证书。
“时间不长,收获可真的不小!”小伙子们都有这样的感慨。他们说,这个学院训练条件好,有完整、复杂的飞行区,训练航线达四五百海里,允许学员申请各种飞行高度。教官们不轻视理论,但更注重实践,今天上的理论课,明天就让你去体验。实践机会多了,自然进步快。
首席教官金戈斯的一席话可以看作是院方的“鉴定”:“这些中国小伙子实在棒!”他翘起大拇指说道,“他们40个星期达到的水平,澳大利亚学员要花60周才成。”
沃德院长刚从中国归来,他这次访华实际上是去“招生”。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待这批中国学员结业之后,“会有新的一批来到这里”。那语气和神情,让你感受到他同中国合作的真诚,也表露出他要以培训优势在中国民航业市场上一展身手的热切心情。
就在记者走访飞行学院前不几天,《澳大利亚人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对澳大利亚来说,这13位年轻的中国学员,代表着数十亿澳元商业机会的一个窗口……因为中国的民用航空业已向外国投资者敞开了大门。”文章勾画了一幅诱人的景象:今后的10来年,中国的民航机队将增添数百架喷气式飞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飞行员,新建和扩建机场需要先进设备,也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这篇文章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蓝天上的商业合同》。
腾飞中的中国民航业,的确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在飞行员培训方面,除上面说到的13位小伙子外,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已在西澳大利亚洲的一所飞行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计划今后4年里每年送百名学员来澳培训;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也把澳大利亚当做飞行员的培训地,经常送一些“改机型”的飞行员来澳短期学习。以生产导航设备为专长的澳大利亚的AWA公司,几年来一直紧盯着中国市场,对华供货越来越多。不久前,“澳大利亚机场业财团”宣布组成,拥有75家公司成员这个大财团,正准备以其强大实力投标中国的机场建设工程,他们自信地宣称:“赢得几个大项目并非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