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净土在高处——记藏族画家尼玛泽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6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净土在高处
——记藏族画家尼玛泽仁
本报记者董宏君
把繁嚣的日子留出一小段空白,将匆匆的脚步稍作停留,看看这来自雪域的绘画:也许鉴赏不到五光十色的缤纷,轻柔曼妙的佳境,但在惊人的凝重与强烈的亮丽中,你或许可以参透生与死的神秘,在庄严中感悟极地上的人们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和那么遥远而执著的信念……
从此,人们认识了尼玛泽仁,一位生于四川巴塘的藏族画家,已故十世班禅亲赐的“班禅画师”。作为四川甘孜藏画研究院副院长,如今,他依旧日日舞动着那支如椽画笔。
这支画笔是那样沉重、厚实而富有力量,因为它是凝聚了藏画艺术1300多年历史的精髓,才在尼玛泽仁笔下给古藏画赋予了新的境界,把藏画从主要为宗教服务发展到一种新的成熟的艺术形式且独秀于世界艺术之林。欧洲用了整整500年才把宗教绘画发展成新的艺术,而尼玛泽仁完成这一过程只用了短短几十年!
1944年,尼玛泽仁出生在金沙江边的巴塘,不久又移居雪山环绕的文化古城——甘孜德格县。那是个宗教气氛很浓的小镇,气势恢宏的德格印经院、绚丽多彩的壁画、庄严生动的铜雕、泥塑,令小尼玛泽仁着迷而好奇。信教的母亲也常常带着他到寺庙求神拜佛。然而,寺庙里最吸引他的却是金碧辉煌的宗教画。从此,小尼玛泽仁开始用木炭条在自家墙上涂涂抹抹地开始了临摹和“创作”。
1957年,尼玛泽仁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在这里,他学习素描、解剖、透视、色彩……1962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尼玛泽仁经历了11年简单而平凡的基层工作,这些工作几乎与艺术毫无关系,他就像一粒沙,投到了茫茫大漠。但也正是因为这,他才得以至深至切地和每一位藏族人一样,感受着在高寒、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的艰难和藏民族高昂的精神。
70年代,尼玛泽仁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版画作品,并在画坛上崭露头角,但画风是受汉族影响的。80年代初,尼玛泽仁终于走出了彷徨,在恩师李焕民的鼓励、指点下,毅然重新回归到了自己的民族中去。他背上了铺盖到寺庙,到民间,临摹壁画、唐卡画,研究结构图、线条、造型装饰、色彩……传统藏画神奇的魅力令他震惊,同时,也让他看到了一条新路。尼玛泽仁和在甘孜工作的8位画家终于首次创作出新唐卡画《岭格萨尔王》、《扎西德勒》、《朱德会见格达活佛》三幅巨型藏画作品。传统藏画中宗教里的神,被生活中的人所取代,这一藏族绘画的大突破,使藏族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尼玛泽仁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再次走向雪山深处,拜寺院画僧为师,与藏族学者广交朋友,像朝圣者一样,花了数年工夫,走遍敦煌和西藏各寺庙,并穿梭于藏族古老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一步步迫近他心中的神明,那是在痛苦与斗争中一日日强大起来的人类的精神,它是那样的生动、丰富而庄严,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吸引着尼玛泽仁去亲近那里无数的思想与力量。一幅幅新作蘸着这样的智慧灵光诞生了——《天韵》、《远古的音符》、《最后的净土》、《涅槃》……它们极简单,却含情带泪,叫人们读出最响亮、最强烈的文化感、历史感、宇宙感!让我们看看他的得意之作《辉煌的遗迹》:巨幅浓重的黑底色上,“凸”出一个金黄色的古格王朝,那是1000多年前雪域的辉煌。尽管它留给人们的只是些断壁残塔,表面上是归于消灭了。但它的原素丝毫没有丧失,它已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形成了一条长久不息的河流,至今依旧在灌溉着人类精神的净土。(附图片)
《圣光》尼玛泽仁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