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花城·花市·花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花城·花市·花文化
本报记者刘霄
几年前,我从京城调到花城工作。岭南四时不绝的鲜花以及人们对花的异乎寻常的热爱,使我这个“新客家人”,备感岭南“花文化”的魅力和冲击。
一年365日,这里天天都会出现与花有关的新闻。
    “花市办”说:奇花异卉闹猪年
一年一度的羊城迎春花市,誉满海内外。华灯照不夜,万众面皆春,只是今年的花市,比往年“有得睇”。
广州花市办公室67岁的李文锦,参加了23届花市的筹备,谈起今年花情,他说,最大特点就是品种丰富,花奇花靓。近些年,广东花农从国内外引进数百种名优特新品种,像红宝石、蓝宝石、绿帝王、巴西木、巨人白掌、金脉变叶木、斑叶多头红剑、台湾发财树等荫生植物;郁金香、洋百合、比利时杜鹃、泰国舞蹈兰、非洲天堂鸟等名优时花;同时,从海外订购了数千盆异国情调的凤梨系列花苗。
从内地瑞金来的野生奇花有“金边瑞香”、可先后放花80次的渤海“仙客来”、天山的“倒挂金钟”,以及菏泽、洛阳品种加上本地技术培育的反季节牡丹,也将一起在花市上亮相。
今年花市主题是:“豕跃花城欣盛世,春临穗市展鸿图”。花期从1月28日起,至1月31日凌晨2时止,共3天3夜。届时市内7个花市一起开张。
迎春花市已有百年历史。每逢花市,广州人都要沐浴更衣,邀上邻里、亲朋游花街。除夕之夜,老少相携,万人空巷,人海花潮灯山,绚丽之极。
广州人赏花之后要买花,象征鸿图大展、前程万里的桃花,大吉大利的金桔,品格高洁的水仙,是家家必备的“清供三雅”。鲜花名花属后起之秀,一株荷兰凤梨,价格在100元到300元左右,牡丹论朵卖,每个花蕾15至150元不等。
今年花市尽管花档投标金额高于去年,还是“爆了棚”,缺口达100多档。
过去岭南的花市,仅限于广州,现在却辐射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可以说是历代以来最繁荣兴旺的。许多港澳同胞和海外游客,都憋足劲准备来领略这盛世新风。
    买花者说:今朝开门8件事
真正爱花的广州人,早已不止于去一年一度的花市购花了。鲜花如此广泛地融入广州人的生活,作为迅速崛起的精神消费品,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了。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使百姓开门7件事,不知不觉变成了8件。
早市上的阿婆阿伯,买好菜蔬,顺手带上一把鲜花回家。室内花卉,再也不是星级宾馆和高级写字楼的专利。叶阿婆说得好:“菜篮子满了,花篮子就该俏一俏了。”
到处花影绿意,就连往来的“的士”上也插着两枝雪白的姜花,给客人带来欣喜。
生日、节日里,鲜花是当然的传情使者;探望老人、病人,鲜花是一份得体的礼物;喜庆集会,贵宾都要佩带鲜花;开业典礼,少不了庆贺的花篮;迎接新娘的轿车,如今也用鲜花装饰,成为名符其实的花轿。
近年广州的鲜花消费不断增长,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3大鲜花消费城市。
花城花市生机勃勃。全市开设了400多家花店,另外还有不下千计的花摊和流动售花者。花卉的产销网络,从近郊扩展到省内,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省外扩展到国外。
花城商人兴奋不已:花卉生意锦绣文章,刚刚破题大有可为。电话预约、送花专递、盆景租赁、拍发鲜花礼仪电报,灵活的营销方式,深得消费者的青睐。专做花店生意的陈老板对前途挺有信心:“广州花卉市场现在是初具规模,大头还在后面呢。”
    艺花者说:修身养性添技能
在广州,53岁的王绍仪是名人,也是忙人。这位市园林局绿委办公室的主任工程师,同时还是插花名流。
不知打了多少电话,总算“扑”到了她。一见面,她就抱歉地说:“对不起,实在太忙了。”
家政学校排了课,工厂、机关、部队、街道邀请搞讲座,指导中小学的插花选手,给这里那里的插花赛事当评委,准备花市上的插花表演,另外还得筹备3月香港花卉展特别展区广州组的活动。
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宗旨是研究中国的插花艺术,提高自身水平,并向群众宣传普及插花知识。
为了让插花走进千家万户,王绍仪经常深入基层推广辅导。如今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中,既有教授、医生、银行职员、海关小姐,也有店员、老板、企业家;既有干部、工人,也有家庭主妇和离退休人员。
她的课越讲越远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市内的街区、周围的番禺、佛山、东莞一直讲到粤东山区。连省长朱森林都半开玩笑地说:“等我退休了,向你学插花。”
忙累之余,王绍仪感到在这个人人爱美的年代活得很开心。
“我们搞插花活动,目的就是塑造花城形象,帮助群众插花上档次、上水平。广东大环境好,各界人士都支持理解我们。”王绍仪满意地说。
    种花者说:闻着芬芳奔小康
过去,种花人很贫穷。广州郊区的芳村,种植花卉近2000年,有“岭南第一花乡”之称。城内外买者甚众。咏者曰:“花田女儿不爱花,萦丝结缕饷他家。贫者穿花富者戴,明珠十斛似泥沙。”
今天的芳村,种植业依然以花卉为主,但是花农已经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租包土地,或盆景,或桔果,或鲜切花,开始规模经营。他们开着“奔驰”、“皇冠”、“丰田”,手里拿着国内外客商提供的订单,供给着一年四季的花市场。
新闻秘书小范领我来到霍应波的“波园”。他和妻子7年前建园,从3亩地几千元开始,发展到上百亩50多个大棚的观赏植物场,雇了20多个工人,主要种植国外引进的荫生植物、时花和盆景。
霍应波这样的专业户,不仅是传统的花农,而且更是现代花木供应商。现在的珠江三角洲,到处可见“闻着芬芳奔小康”的花农富裕户。
为什么家庭花卉业、村社花卉业兴旺的地方,往往是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国花卉协会理事、广东省花卉协会副会长、高级农艺师李少球回答说:“花卉是创收、创汇、高附加值的产业,应当毫不犹豫地大力发展。”
广东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品种、产值、创汇,均居全国之冠。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广东气候温和,全国常见的560多种花,广东就有540多种。
李少球说,不要小看花卉产业,它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代表了绿色消费的方向,可以推动旅游、饮食、美容、保健、环保、化工等许多行业发展,对广东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附图片)
迎春花市是南国特有的市井风情。张肄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