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音乐:发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28
第12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音乐:发乎情
亦周
年初看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被一首歌所吸引,这就是高枫创作并演唱的《中国》。歌曲借助了一些大家所熟悉的旋律,对“中国”这个大题目,进行了颇为新鲜的阐释。此外,MTV的拍摄也颇为考究。场面宏大,构思精巧,特别是片尾由数百名儿童手持蜡烛的烛光凸现的中国地图,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果然,不久就听到不少朋友的称赞,而且阶层十分广泛。不像以往推许的一些好歌,常常只是一部分人有同好。看来,至少在这首歌上,达到了所谓“雅俗共赏赞”。
仔细想来,这首歌好就好在它的举重若轻,将一个大的主题用亲切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也就是,它从个人的感触进入,最后拓展为一种极为普遍的感受。“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个家里,有长江、黄河两条龙;有珠穆朗玛峰的最高山坡;有万里长城在云中穿梭;有青藏高原比天空辽阔。由此,在这里长大的人们要永远伴随她、祝福她的歌咏就显得自然、真切。当然,这一切都借助于旋律的流畅上口,豪迈贴切。词曲相谐,使之具备同类主题作品中所鲜见的个人色彩、一种风格化的感人魅力。
其实,这应该引起我们特别是音乐界的思考。许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健康向上、题材重大的作品,各类征歌、推荐曲目也不少,但真正能流传开来,为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却没有多少。此类问题,在晚会类节目中尤为突出。在这类歌曲中,也多是壮阔的景观,数量级颇大的词汇,在音乐技巧上也正大庄严,但听后往往过耳即忘,那些抽象的概念并未在我们的情感上留下相应的反应。熟悉内情的人知晓,这些大多是“命题作文”,一些“职业写家”已经谙熟其中的套路,因此信手写来,便成华章。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投入的作品如何能真正打动千百万观众,如何能期望一唱百和。
这里面其实就有个创作态度和创造力的问题。无论面对怎样的题材,创作者都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以及将之化为音乐的创作才能。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一首歌必须首先在音乐上具有感染力,有新鲜独到的地方,而不是借助外在的东西,投机取巧。事实上,凡是能留存下来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这种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创造,都离不开足以使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的特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