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记几位民间美术艺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1-17
第3版()
专栏:

记几位民间美术艺人
童横
在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期间,各大行政区著名的民间美术艺人,应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邀请,有四十多人来京观摩。他们都是数十年来一贯辛勤地致力于民间美术工艺创作的能手,多数还是初次来到人民的首都。由于他们过去在旧社会里长期地被轻视、受折磨,他们今天特别感觉光荣、愉快和感动。在京十多天中,他们除观摩展览会所展出的各地和各民族的美术工艺品之外,还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收藏和陈列的古代工艺品,天坛和颐和园等处的精美建筑,以及大慧寺的泥塑大佛像等等,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互相学习、研究,交流创作经验。
七十五岁的瓷器画师吴龙发,是江西景德镇的青花老艺人,能书能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解放前他曾长期失业,靠着钓鱼和几个侄儿、一个干女儿的零星接济,艰难地度过了那些悲惨的日子,直到解放后,才获得当地人民政府的帮助,重新拿起画笔,继续为人民发挥他的才能。这位老艺人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和在工作上的精心创造,是令人敬佩的。他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绘“青花”,可是当时的师傅一般都不肯把本领好好传授给别人,吴龙发便自己慢慢地暗中摸索,留心仿效师傅的画法和观察真人实物的形象,坚持练习,满师之后他还想尽种种方法向画师们求教。有一次为了要绘“十八尊罗汉”,他曾步行到数十里以外的一所罗汉庙里去细看了很久,回来一个个地画出来,有两三个没有看清楚或是忘记了,就再去看一次,直到满意地完成为止。尽管那时绘一件瓷器的工资并不多,但他决不粗制滥造,他非常忠实于他的艺术创作。他能只用珠明料一种,画出五种不同浓淡的色调,也是别人所不及的。他工作了五六十年,中间并曾参加过清代“御窑”的工作。这次他参观了故宫的瓷器,异常高兴,他用铅笔画下了那些认为满意的图样,准备带回去研究,他摸摸银色的络腮长须,点点头说:“做到老,学到老。”从吴龙发学习的精神来看,他还没有老。
和吴龙发一同来京的景德镇陶瓷艺人,曾龙升是著名的瓷雕艺人,从十一岁当学徒起,到今年五十三岁,已有四十多年的创作经历,能自塑自绘,并且创造了“窑彩兼炉彩”(上好彩釉在窑里烧成后,添绘细致部分再在炉里烧一次)和人物衣服上釉脸面不上釉(以免细部被厚釉掩盖并免反光)等方法。这次展出的瓷塑“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母子鸡”,就是他最近的作品。他在二十几岁时,曾做过一个孙中山塑像,高八尺,是景德镇有史以来所有瓷塑中最大的一个,工作了一年多才完成,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出了低价强买了去,连模型也一起拿去,不准他再行翻制。解放后,曾龙升像其他的艺人一样,深感到翻身的喜悦。一九五二年,他参加了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加工合作社,又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展览会、卫生展览会和物资交流大会等模型塑造工作,并两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去年,他被调到江西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后,劲头更大了。他表示今后决心要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另一位陶瓷雕塑艺人刘传,是广东石湾专塑人物的名手。他塑造的“屈原”、“李白”、“杜甫”等人像,都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另外,他还尝试创作了一些新的人物如“鲁迅像”和“志愿军”等。由于他懂得深刻地观察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和研究人物性格,他的塑造一般地都很真实、生动。他创作时不需要临时找“模特儿”,可是必要时他也往往自己表演各种姿态来体会、揣摩。他学习的能力很强,早期的作品,基本上是模仿石湾的前辈艺人潘玉书的,他虽从十三岁开始做过几年陶器的学徒,但十九岁时就回家了,在家里自学塑造,并且慢慢有泥坯出品卖给窑商,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抗日战争中,窑商多数停业,陶塑艺术遭受了厄运,技艺很高的潘玉书、霍津二人就是在那时因饥寒贫病而死。刘传因为学过制陶,会烧、也会调釉,他就自塑自烧自卖,销路倒还不坏。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以为熬过长夜、盼到天明了,但是国民党官僚和土匪却常常找他的麻烦。当时他想:祖上穷了几辈子,如今生活较好却又要受气,真是太命苦了。解放后,他才逐渐认识那都是旧社会和反动统治者的罪恶。一九五一年他参加了一个企业公司的美工部工作,后来又在广州人民美术社设在石湾的陶器雕塑工场工作。他说:“过去我一个人尚且干了多年,现在人民政府重视和照顾我们,发展陶瓷美术有了极有利的条件,我们还不合力好好地干吗?”
浙江东阳木雕老艺人杜云松也这么说:“从前国民党政府只顾他们自己,现在人民政府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有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应当好好工作!”这位七十岁的杜云松,白胡子飘拂在胸前,脸上时时出现着笑容,是一位和蔼、谦虚和淳朴的老人。一谈到这次展览会上他的木雕作品“梁红玉水上战金兵”,他总爱说:“经验不够,作得不好。”事实上,他自十四岁从师学艺起,二十岁以后能自己出稿创作,直到今天,坚持于木雕艺术已五十多年,他的优秀的技巧和成绩,早已为群众所公认了。他说东阳木雕的历史是很久远了,不过他所见的清初的木雕,却不算怎么好的,乾隆年间以后,才渐渐有较好的作品。但那时艺人们日间整天劳动,一到晚上体力疲倦,学习就根本谈不上,所以进步很慢。约在一九二○年以后,木雕工艺的外销,逐渐发展,东阳木雕艺人到上海去工作的有六、七百人。抗日战争以后,由于日、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的统治压迫,艺人们几乎全部失了业,生活非常困苦,有的流落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去,生活也极艰难。他说:现在人民政府重视民间工艺,东阳木雕艺人个个高兴的了不得。他坚信木雕工艺在伟大的祖国建设中,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建筑上需要木雕,家具大的如折屏、衣橱,小的如书夹、镜架等等,也都需要木雕。这位乐观的、满怀信心的老艺人看到了中国木雕工艺的新生。
四川自贡市善编竹扇的龚玉璋,也是一位快到六十岁的老艺人。我们在这次展览会的编织物部分中看到了他出色的作品,那种用丝线一样细的竹篾编成的轻薄如绢的竹扇,上面还织出各种精致的图画,实在令人难于想像这是完全依靠两手的劳作。这位编竹艺人原籍四川威远,在他父亲龚爵五那一辈,因为卖光了田地,耕牛也病死了,只得一家七口迁到了自贡市。那时他才一岁多,他父亲给人家挑煤炭,不够糊口,便以编竹扇为副业,并细心研究、改进,逐渐创造了比普通竹扇要精巧得多的一种竹扇。由于他的聪明好学,十岁左右便能协助父亲工作,以后又经他继续研究,不但能编出更精巧的竹扇,而且能编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和篆、隶、行、草等字体,还能编连环图画的挂屏。因为他尝试编织人像的成功,正计划好好编一个毛主席的像。他的创造真可说是多才多艺的,他不仅利用农闲来编织竹扇,并曾做过钳工,使过车床,并曾设计试造过一架编织竹帘的机器。他有两个儿子,都有很高的编竹技艺,这次展出的竹扇,便是他和他的大儿子合作的。小儿子在一九五○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提到这,两眼露出无上愉快的光芒,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像片来,指着上面一位全副志愿军服装的英俊少年——我们最可爱的人:“瞧,解放前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我想尽方法把他藏来藏去;但是现在,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交给了国家。”这位老艺人热烈的爱国心情,是容易理解的,你听他自己怎么说的:“过去我不但租种别人的地,连房子也是租来的。全家经常吃不饱,十年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每月房租要一担多米,解放前自贡的米价是高得骇人的,现在自贡市合作社里的米八百四十元一斤,买油买盐买什么也都方便。我生活提高了,文化也提高了,以前不懂的事现在也懂得多了。这不全都是毛主席给的吗!”
每一位艺人都有似乎诉不尽的过去的痛苦经历,也有似乎谈不完的今天的愉快心情。远近闻名的泥塑艺人“泥人张”张景祜说:“这次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真是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好机会,把各地各业的精采作品摆在一起观摩、比较,专家和艺人互相学习,真是太好了。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似的保守,要交流经验,要改进,才能发展”。许多艺人都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积极带头地继续创作,发扬民族美术的优秀传统,并且要推动工艺品生产方式的改进,鼓励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生产大量的美观、实用、价格低廉的工艺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次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展览和民间美术艺人的观摩、座谈,预示了民间美术工艺的百花齐放的发展前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