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注水肉难进上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1
第6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追踪

  注水肉难进上海
本报记者李丽辉
岁末年初,记者在北京开往上海的列车上与同车的上海人聊起注水猪肉。一位在浦东某化工研究所工作的男士说:“我们上海几乎没有注水肉。为什么?管得严呗!”
在上海平凉路附近的一个菜市场,记者问一位正在买猪肉的大嫂这里的肉摊上有没有注水肉,她很爽快地回答,有时候也能碰到,可市场上有那么多的好肉,谁还会去买注水肉?记者在市场上转了一圈,看到这里的猪肉果然没有人为“掺水”的,而且每个摊位上都有一个写着“检验合格”的小牌牌。
外来猪肉过三关
上海每年的猪肉消费量在35万吨左右,其中的大半是通过国营主渠道供应的,1993年国营主渠道的供应量占整个市场的55%,1994年占到了65%。负责国营主渠道部分猪肉供应的只有一家——上海食品公司集团。
上海食品公司集团运销部经理刘洪奎告诉记者,上海食品公司集团经营的猪肉中,1/3是从上海郊县收购的,2/3是从外省采购来的。去外省采购猪肉,他们本着这样的原则:一是选好货源。以当地国营肉联厂或食品公司作为进货主渠道,非定点屠宰的猪肉坚决不收。二是加强验收。在各地主要进货单位长期派驻采购员,及时对猪肉进行检验。三是当地看货,上海成交。货物运进上海后,工作人员要会同卫生检疫人员一起对猪肉再次进行检验,如发现问题或与当初提供样品不符,则有权提出退货或另行处理。
有了这三条,猪肉的质量关基本就能把住。在四川华阳,国营肉联厂猪肉卖到每吨近万元,而街上的个体猪贩每吨猪肉只卖六七千元,但公开声明是注了水的肉,公司却不贪小利宁愿花高价去买好肉。去年六七月份,上海食品公司集团从湖南长沙某食品公司进了300吨剥皮肉,在当地验货没问题,谁知货到上海港后发现95%的肉都打了水,于是马上通知对方退了货。
对上海市场猪肉的供应,上海食品集团公司建立了监督机制。公司每天向市内600多个零售网点供货,每个零售点的猪肉都是统一标价,并公布监督电话,顾客发现猪肉质量或价格有问题可进行举报,问题很快就会得到处理。
因为上海市各副食店的猪肉是由上海食品公司集团一家供货,这些商店只要出现了有问题的猪肉,责任肯定由上海食品公司集团来负。公司内部也有岗位责任制保证。
(记者点评:主渠道经营,市场责任明确,信誉良好,采来的猪肉质量好坏,一上柜台即见分晓。在市场监督机制下,胆敢在采购中玩“猫腻”的人,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
本地收购政策管
有没有注水肉关键在屠宰,出现病猪肉则是检疫环节有问题。因此集中检验、定点屠宰是保证猪肉质量的前提。上海郊县的农民之所以肯把生猪交给国有肉联厂而非“小刀手”手中,是因为上海制订的生猪饲养和收购政策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上海市畜牧局生产处张福根处长介绍说,生产者每饲养一头后备母猪,上海市县财政就要向生产者补贴150元,同时上海市县财政在苗猪、饲料等方面也向农民实行补贴,市里收购一头标准猪(80公斤),平均要补贴131.8元。另外,上海郊县大力推行规模化养猪,鼓励农民办猪场。不仅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贷款和利息方面也给予优惠和补贴,并及时同生产者签订订购合同,解决其生产销路。因此,尽管去年上海市场生猪价格达每50公斤380—450元,而国家的收购价格在288—420元,农民还是愿意把猪交给国家。他们说:“政府在办猪场、养猪方面给了我们很多优惠,不能忘了政府光顾自己赚钱。”
(记者点评:农民辛辛苦苦养的猪,想多卖点钱无可厚非。在养猪难、卖猪难的时候想着农民,农民也会在“收购难”时想着政府。“小刀手”们手里没有猪,水便无从“注”起了。)
自由市场不“自流”
有了占整个猪肉市场65%的国营主渠道作后盾,上海的个体菜市场便显得活而有序。
记者在上海随便转了几处,看到大多数经营猪肉摊位都能做到明码标价,除猪肉上有卫生检疫的印戳外,摊位上还摆有检验合格的小牌牌,让顾客看了放心。在齐齐哈尔路靠近长阳路的一个市场,一位中年管理人员对记者说,市场对猪肉的检查是比较严格的,发现有问题将采取没收、罚款甚至取消经营执照等处理。这些卖肉的摊贩都是相对固定的,在管理上也就容易一些。
一位正在为顾客切大排的年轻摊贩说,就是有注水肉他也不敢进货,因为上海人太精明了。“副食店和别的摊位都卖好肉,注水肉一眼就能看出来,就算价格再便宜哪个会买呢?”他说卖注水肉等于自己砸饭碗。显然,上海顾客的精明与挑剔也使注水肉难以鱼目混珠。
(记者点评:“大河有水小河满。”上海国营主渠道猪肉主宰市场,再加上对自由市场的严格管理,市民们便可以吃上“放心肉”了。)
货真价实受欢迎
上海市国营渠道供应的猪肉是享有市里财政补贴的,然而在全国大城市中,上海的猪肉价格仍然是属于高的。去年年底上海食品公司从外省产地进的猪肉是每吨1.085万元,而供给各零售网点的价格是每吨7200元,每吨猪肉要补贴4000元左右,因此副食店里卖的猪肉比农贸市场便宜。以纯净后腿肉为例,副食店里去年12月每500克6.8元,今年1月中旬升到8元;同样的肉,农贸市场要卖到10元左右。
据上海食品公司介绍,如果单纯按市场价格,每吨猪肉进货价1.085万元,批发给副食店价格应在1.12至1.13万元左右,公司才能保证不亏本或略有盈余,而副食店的零售价也要相应上升,估计大致与农贸市场价格持平。事实上,上海食品公司除按补贴价格供应各副食店外,也以高来高走的方式向个体商贩批发猪肉,农贸市场里有不少摊贩的猪肉就来自这一渠道。
收购价格高了,零售价格必然要涨,要降低价格,或者降低养猪成本,或者政府实行销售补贴。如果只是对猪肉实行市场销售限价,那就可能会使经营者为了保证赢利,不顾质量去选择进价较低的猪肉,注水肉难免会乘虚而入。
当然,猪肉作为人们菜篮子中的当家品种,广大消费者更希望猪肉价平质优。但当价格与质量就像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时,人们更愿意自己花钱买回的是实实在在的肉,而不是“水”。
(记者点评:上海猪肉在流通领域没有过多地倒手,可见其价高不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消费者不喜欢高价格,但仍能正确对待符合市场规律的高价格,不能容忍的是伪劣产品和价格“掺水”。)(附图片)
上海八仙集团宁波路副食商场的早市肉摊。本报记者周寅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