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阅读
  • 0回复

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1
第7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丁守和
在世界的古老文化中,中国文化几千年绵延不断,并且代有高峰,曾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发展中,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丰硕的成果,并影响到周边诸国,形成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圈,其内容十分广泛和深远,也很复杂。略言之,即包括思想、学术、哲学、教育、宗教、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农学医药、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文物宝藏及衣食住行、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等,而且各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和特色。
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渊源
在整个文化领域中,思想理论占主导地位,它影响并反映在文化形态的各个方面。但思想形态也复杂多样。如夏商强调“尊天命”,周主张“明德”,“以德配天”,并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百家争鸣”,形成儒、墨、阴阳、道、法、名、纵横、兵、农、杂家等多种学派,以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等,对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均有贡献,成就斐然。在文学方面,最早有诗经、楚辞、先秦散文,至汉赋乐府、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放异彩,屡起高峰。在艺园中,从彩陶艺术、青铜艺术,至秦汉兵马俑石雕帛画壁画、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和书法、隋唐的大型雕刻和人物画、五代北宋以来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及诗画结合,争奇斗艳。音乐舞蹈和戏剧曲艺,令人赞叹。建筑艺术、园林风景,引人入胜。中国的天文历算,向称发达,而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的发明,更走在世界的前面。所有这些,无不显示着中国文化的悠久和宏博。
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鬼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尚书》、《左传》也多次讲到民重于天重于神。所以,在中国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宗教信仰和团体,民间也流行鬼神迷信,但从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统治和战争。中国人伦思想特别发达,哲学等学术探讨及社会教化,都与人伦思想的阐发及人际关系的观察处理有直接关系。中国早就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天神论思想,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有较高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思想,从孔子开始就极为重视。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到,文化涌现高潮不是偶然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社会大变动和征战对峙,导致封建专制松弛的社会环境,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魏晋时代的玄学兴盛,及宋金对峙而理学高涨,即是证明。二是所谓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富的物质基础,稳定的生活环境,统治者重文兴运的开明政策和措施,促进和保障了文化繁荣。如汉初“黄老之术”与民休息而经学大盛,大唐政治经济稳定发达迎来唐文化居世界高峰,宋初的养士重文措施使宋代人才辈出,学术文化、科学技术均有高度发展。三是积极奉行开放政策,致力于文化、贸易的交流,如汉唐的丝绸之路,宋元明的南海交通等。很明显,政治清明,环境宽松,有力的开明、开放政策和积极有效的交流措施,是文化发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这是为历史经验所证明的。然而在长期封建专制及其统治思想的束缚下,则往往是滞碍了文化发展,这也是明显的事实。
近代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使中国向近代化发展,中国的先进分子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同时也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清理。魏源提出“师夷制夷”;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君民共主;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变法维新,要求君主立宪;谭嗣同批判封建纲常,号召“冲决网罗”;严复介绍进化论,并用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孙中山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民主共和。“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启发国民觉醒。这些尽管由于时代条件限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偏颇,但都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科学态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丰富发达,曾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这是令人自豪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主张尊重历史,不能割断历史,认为今天的中国文化,正是昨天(近代)和前天(古代)中国文化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同时我们又反对颂古非今,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创造的过程,倒退或复古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谋求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分析,经过改造或转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成分或因素,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宝贵资源,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小生产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既有顽强的生命力,韧性、适应性很强;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因循的惯力很大。传统文化与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复杂的结合体。其中优劣并存,长短互有,精华与糟粕杂陈,彼此是互相联系和渗透的。因其有精华,故能沿着历史的螺旋线不断向前发展,也因其有不断积淀的杂质尘埃或曰糟粕,它又呼唤一代代的革新者去清理垃圾,推陈出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应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辩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分析,切忌简单化。就是说,我们在研究中既不能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不能割断历史,决不能否定一切;又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不能忘记时间地点和条件,盲目肯定一切。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与历史的发展进步相联系,逐步达到正确的认识。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如古籍中所阐发的变易变革思想和发展观点,自强不息、刚健奋进、威武不屈、好学不倦的精神,对大自然和人生奥秘“上下求索”精神,“天下为公”和“务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孔子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近代以来又有民主科学精神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粹,也是生生不已的中华文化的生机,是应该认真研究继承和发扬的。
毋庸置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陈旧落后的东西,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和“尊尊、亲亲”等宗法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形而上学、唯心论、先验论哲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伦理及“三从四德”之类,重人治轻法治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特权思想,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朕即国家”的专制主义传统,一学独尊、文网周纳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等,都是阻碍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理应予以批判和清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财富,应提倡认真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广博,因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深入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以适应当代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求索的目标。为此,我们将陆续报道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学术活动。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