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晓理动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2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晓理动情
夏珺
《市长访棉农》这篇特写,好就好在“理”、“情”两个字:透亮的理,温暖的情。
市长作为“地方官”,坐在农家土疙瘩炕上跟农民兄弟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暖人的事。有些农民不大情愿卖棉花,思想上暂时不拐弯,绝不是“思想落后”、“不爱国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前年棉花市场前紧后松的后遗效应,也有棉农的误解和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吴启章市长不只是作报告、发命令,还做到深入农家,晓之以理:讲国家在改革中遇到的暂时困难,讲为什么要暂时关闭棉花市场的道理;同时动之以情:要农民实事求是,留足做被子、棉衣的棉花。
多年来,农业基础脆弱,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种田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有所拉大等,广大农民兄弟为国家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有时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十年的农村经济实践证明,这些生活水平仍然不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兄弟们,从来就是通情达理,质朴可敬的。只要讲清了道理,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是能够做到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正像这篇特写所写的那样,农民们当即表示“等天晴了,把棉花晒干,全部交给国家。”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很难一下子理顺。当遇到矛盾与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干部应多做“活血化瘀”的工作。如果只是采取“行政手段”,甚至简单粗暴,也许可以奏效于一时,但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看,无异于竭泽而渔,后患无穷。
农民听“理”,更感“情”。所谓“情”,就是要关心农民的疾苦,真心诚意地关心农民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及耕耘、收获、交换,帮他们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干部与农民的心贴得紧了,干部心里装着农民,农民也会想着干部的难处。这样,农民的心气儿顺了,干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矛盾就迎刃而解,冰消雪融,事情就好办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