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拥军模范庄印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3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拥军模范庄印芳
孔德宏唐水福陈歆耕
在全国第一座“双拥模范城”徐州市,人们都知道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的名字:庄印芳。
今年66岁的庄印芳,从16岁支前拥军开始,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拥军路。
聂荣臻元帅生前在家中接见她时,深情地说:“拥军光荣,拥军有功!战争年代有个子弟兵的母亲叫戎冠秀,现在我把子弟兵的母亲称号送给你,你同意不同意?”庄印芳流泪了,她想不到一个普通妇女做了一点拥军小事,元帅竟给了她这么高的评价。
1990年元旦前夕,庄印芳赴京参加“军民团结向前进”联欢会。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同志来看望参加军民联欢会的英雄模范。有人向江泽民同志介绍:“这是江苏知名人物拥军模范庄印芳。”江泽民同志握着庄印芳的手,亲切地说:“我是江苏扬州人,你是江苏徐州人,你给江苏争光了!”
1994年5月1日,在苏北部队视察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特地看望了庄印芳,老将军说:“你16岁就开始拥军,淮海战役中就是支前模范,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坚持拥军,真是不简单,我代表全军将士谢谢你!”
“做娘的,心里得时时想着孩子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庄印芳心中时时魂牵梦绕的是那些在部队服役的战士。
灯光下,庄印芳戴着老花眼镜,穿针引线,给南疆边防的战士纳着鞋垫。她在鞋垫上绣上了牡丹花、百合花等图案。
年纪大了,眼花手颤,有时一个花瓣要纳半夜,纳着纳着,她就困得在灯下睡着了……不知纳了多少个夜晚,她终于纳好了15双绣花鞋垫,到邮局寄给了边防部队,寄上了母亲的一片爱心。
1982年,庄印芳与老伴陈宝光开起了杂货店,起早贪黑,披风沐雨,分分厘厘地挣,点点滴滴地攒,手中终于有了几个钱。
这时,她想到的不是自己吃好、穿好,而是部队干部战士的冷暖。她说:“做娘的,心里得时时想着孩子们。”逢年过节,她就带着学习用品和当地的土特产到部队慰问。
这几年,她到过50多个军营、哨所,看望了3000多名干部战士,走到哪里就把母亲的温暖送到哪里……
全军有10个连队聘请她担任名誉指导员。庄印芳把这个头衔看得很神圣,认真地履行着指导员的职责。
1993年,这10个连队有23人荣立三等功。孩子们立功的喜讯接连传来,庄印芳特别高兴。她把辛辛苦苦攒下的8000元钱拿出来,置办奖品,并向10个连队发出了给立功者颁奖的邀请信。
3月4日,古运河畔的邳州城内,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一派节日气象。名誉指导员在这里迎来了来自北京、唐山、南京、徐州等地的23名部队和武警官兵。他们在20名少先队员鼓号手的引导下,穿过繁华的大街,喜气洋洋地走进会场,走向领奖台,庄印芳亲切地为官兵们批下了“庄印芳拥军奖获得者”的红底金字绸带,并将奖品和一本本大红立功证书送到他们手中。鲜花、泪水、掌声、军礼……把这鱼水情、母子爱融合在一起。
“拥军优属是个大事,大事要大办,大办靠大家”
在1989年欢送新兵入伍时,庄印芳上台讲话。她说:“孩子们,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一天立功,我给你们设军功奖。谁立了功,把喜报寄到市里来,一等功奖励300元,二等功奖励200元,三等功奖励100元。立一次功,奖励一次。”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庄印芳回到家后,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自己的话讲得欠考虑,全市600名新兵,按以往比例计算,立功的起码也有百人以上,需要几万元奖金,这么多钱,到哪儿去弄?连小店都贴进去也不够。
她越想越睡不着觉:众人拾柴火焰高,设立个拥军基金会,发动邳州市的人都来为基金会捐款,若是存它几十万,每年只用利息发奖不就行了吗?
天没亮,庄印芳就爬起来,逐个去找她熟悉的那些个体户。她先去找运输个体户高助力。老高一听,二话没说,拿出5000元;接着她去找搞水运的李树民,李树民拿出3000元;她又去找开餐馆的蒋春玲,蒋春玲拿出1000元……她一家家地跑,跑了两天,共筹集到两万多元。她自己又拿出5000元,但离原来计划的数目还是相差太远。
庄印芳跑到市里找市委书记和市长,对他们说:“拥军优属是个大事,大事要大办,大办得靠大家。”不几天,市委召开了市直属各单位和乡镇负责人会议,通报了准备成立“邳州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情况。消息传出之后,人们被庄印芳的精神感动了,纷纷解囊相助,在短短的几天里,就筹集资金15万元。
“八一”建军节到了。庄印芳拿出积蓄的4500元钱,找到了市民政局,请民政局代她寄给立功的战士。民政局长看着庄印芳因操劳而显得瘦弱的身子,不忍心接她的钱,说:“马上就要成立拥军基金会,奖金由基金会发吧!”庄印芳看局长执意不收,就说:“那就算我再交一份基金吧!”
1990年7月30日,邳州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式成立。会后不久,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基金增加到了30万元。
在庄印芳的感召和带动下,徐州市10万个体户“身在小店堂,情系子弟兵”,形成了强大的拥军群体。全市37个个体组织、6万多个个体户把自己的摊点变成了拥军优属服务点,被誉为“拥军老板”、“拥军专业户”;上万个摊点为一万多名老红军、老八路、烈军属、伤残军人实行终身免费服务;全市成立了500多个拥军服务队,每逢重大节日,有组织地自带干粮、水壶到附近军营修车、补鞋、理发……
“俺图啥?俺只图子弟兵安心服役,让国防强大”
庄印芳经营的“烟酒杂货店”经营的都是赚不了大钱的小商品。平时,庄印芳老两口的生活非常节俭,一年到头的食谱是煎饼、杂面粥、咸菜、盐豆子。
可是,当拥军需要钱时,庄印芳几百几千地往外掏。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她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拥军路,为什么能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她心中的那个“拥军情结”究竟是什么时候结下的?
她说:“俺图啥?俺只图子弟兵安心服役,让国防强大。”
她的这种“拥军情结”的形成离不开她老伴的支持。她老伴陈宝光被称为庄印芳的“拥军参谋长”。庄印芳的许多拥军的好主意,是他出的。当庄印芳答应给邳州籍战士发军功奖,因手中无钱而发愁时,是他出主意,把三间瓦房卖了,换来5000元钱。两口子只好在运河镇万兴市场边上搭了一个小棚子住着。
就在老伴去世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庄印芳对着镜子照照,深深叹了口气,对老伴说:“老头子,我俩都老了,不知哪一天突然就去了。别的我都不惦记,只是这拥军的事,不能再尽力了。”
老伴吃力地说:“不管谁先走,咱俩都定下一条,死后家里的房子、衣物用具什么的都留给闺女,也算尽一点心意,银行里的那点养老金,不管多少,都献给基金会,就算缴最后一次会费吧!”
1994年元月3日,陈宝光去世了,在这个普通退休职工的灵前,摆满了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50多个花圈。聂帅夫人张瑞华、女儿聂力中将和总政群工部长邓先群少将发来了唁电,来自各部队的60余名官兵挥泪向这位可敬的老人鞠躬、依依惜别……
(附图片)
拥军模范庄印芳勉励“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金正洪戒骄戒躁,再立新功。王华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