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爱心的回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追踪报道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本报刊登了通讯《超越亲情的爱》,介绍了博克图铁路工务段线路工张国胜和妻子历尽艰辛抚养盲童张静的事迹。今天,我们要告诉读者的是,他们的故事已经唤起了——
爱心的回应
杨桂芹
1994年末。
海拉尔铁路分局的领导来到张国胜家慰问,并交给他一个5.5万元的存折,接过这凝聚着全分局2万多名职工爱心的存折,张国胜夫妻只是喃喃着“谢谢……谢谢……”然后一任泪水流淌。
是啊,他们无法不流泪。连日来,他们始终被爱心所温暖着,所包围着,所感动着。邻居们也都惊讶地发现,张国胜家来的小车多了,来的陌生人多了,发生的新鲜事多了。
去年12月29日上午,他们亲眼目睹了这样感人的一幕:
在瑟瑟寒风中,博克图铁路第一、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还有专程从海拉尔赶来的海拉尔铁路一小的师生代表们,打着校旗,吹着小号,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张国胜家。他们的队伍从屋里排到院里,又排到大门外。寒风将他们的小脸蛋吹得红红的,可他们依然在寒风中等待,等待着能进屋为张静表演节目,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是一场特殊的慰问演出。张国胜家不大的房间成了孩子们慰问演出的舞台,尽管观众只有张静和他的父母,可他们在乐队的伴奏下依然演得那样投入,那样动情。
这一天,是张静有生以来最盛大的节日。张静幸福地哭了。她为小哥哥小姐姐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小红帽”,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听着张静发着颤音、用心唱出的歌儿,孩子们流泪了;看到这动人的场面,邻居们流泪了,张国胜夫妻流泪了。
善良的张国胜夫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发一封信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11年来,为了一个从列车上捡回的盲婴,张国胜夫妻变卖家产,四处求医,吃尽苦头,却无怨无悔,从没想到向社会要求什么。
“真情的诉说”在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播出后,立即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第一个来到电台新闻部的是海拉尔市盲人按摩医生曹亚林,他表示愿意帮助张静学习盲文,并送给她全套学习盲文用具。
第一个来捐款的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电局司机张士盟,他进屋就掏出100元钱,却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
第一个以集体名义捐款的是呼盟卫校九四级西医二班的59名师生。
第一张汇款单寄自扎赉诺尔矿务局机电总厂的“普工”;还有陈巴尔虎旗一位女孩子,自己因家境困难辍学,却为张静寄来10元钱。鄂温克族小朋友陶德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用刚刚学会的汉语拼音给张静写了一封感人的信。海拉尔市沿山路小学和建设街小学的学生也给张静写来信,信中写道:
你知道海伦·凯勒吗?她从小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信心,经过刻苦努力,她终于考取博士学位,并终生为残疾人工作着;你知道《国语》这部著作吗?它是左丘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啊。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吗?
这些钱是我们的心意,你用这些钱买些学习用品,买些药吧。我们希望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你的眼病一定能治好……
张国胜夫妻“超越亲情的爱”也得到社会的回应。
在呼伦贝尔盟,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被一盘盘地复录,在工厂、学校、机关反复播放。走进海拉尔三中校园,人们可以听到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人们可以读到“向张国胜学习”的板报,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班级举办的“献爱心,捐助盲童张静”的主题中队会。连正在为考大学而拚搏忙碌的高中生们,也向张静捐来了667.2元钱。
在张国胜所在单位博克图铁路工务段,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被复录分发到14个车间为职工播放,这个段的1000余名职工短短几天便捐款4527.5元。单位还从去年11月开始每月为张静发补助费71元,并决定今年春天为张国胜家修缮房舍。张国胜也在段里开展的“职工塑造形象月”和“评双佳”活动月中,被评为“最佳形象”职工。
海拉尔铁路分局专门召开党、政、工、团会议,将刊登有通讯“超越亲情的爱”的报纸复印件附在文件后下发到基层,在全分局开展了“向张国胜同志学习,为张静治病人盲校募捐”活动,2万多名铁路职工纷纷响应,很快便收到捐款5万多元。
张国胜收到捐款后已还清了3000元外债。当人们劝说他和妻子拿出些钱来改善一下伙食或添置些家庭用品时,他们却摇着头说:“苦日子我们过惯了。这捐款是大家的爱心,我们要用来为张静治病上学,决不会乱花一分的。”
张国胜单位的领导表示,春节过后将派人陪张国胜夫妻送张静到北京或上海一流的眼科医院治病,万一复明无望,则送她上盲校学习。
盲童张静是不幸的,她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所遗弃;盲童张静又是幸运的,她将在爱心中幸福地成长,她的未来洒满七彩的阳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