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光明日报点评:公共图书馆何以有冷有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4
第7版(文摘)
专栏:

  光明日报点评:
公共图书馆何以有冷有热
当“经商热”兴起时,一些地方的图书馆也千方百计创收,有的把馆舍租出去,让舞厅开进来。公共图书馆的文明形象因此受到损害。《光明日报》“热点问题点评”专栏就上述现象发表记者采写的两篇报道:《公共图书馆何以冷落》、《公共图书馆你大有作为》,从不同经营手段带来的“冷”与“热”两种效应进行了比较和剖析。——编者
1949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只有55所公共图书馆,1978年则超过1200所,而今天总数已达2579所。这些规模不一的公共图书馆明珠般地广布我国城乡,成为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生长点。
然而近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些地区楼堂馆所此起彼伏,酒吧舞厅摩肩接踵,而图书馆前车马凋零,甚至日显衰败。
应该承认,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怀抱中长大的,长期的一包到底的作法使一些人养成懒散、依赖心理,不思改进,有的馆连书目都由主管部门定。当市场经济浪头铺天盖地而来时,当社会服务业朝无微不至、形式繁多发展时,一些图书馆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简单的借阅服务上,闭馆自守,景象依旧。
几乎所有从事此类创收活动的馆长都解释说这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图书馆业是社会主义重要的公益事业。把图书馆的空间都出租,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也不能走这条路,不能把这一块文化阵地丢掉。”
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图书馆如何才能生存与发展呢?作者在《公共图书馆你大有作为》一文中向读者介绍了深圳图书馆能够使“读书热”持续下去的原因。
深圳作为特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才竞争、知识竞争、信息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青睐观念新、知识新的人,欲闯天下者不得不捧读久别的书。蜂拥而至的打工族为进入白领层也竞相苦读。
除此之外,深圳市政府还为“读书热”添上了一把火。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刘楚材告诉记者,当初对馆内装不装空调,有过一番争论。为使南国读者静心安读,市领导表态:“市政府不用空调也要给你安空调!”
面对经济发展浪潮,深圳图书馆疾步上前,乘势发展。他们首先实行95%的书开架,实行查借、阅读合一,办理借书手续简便。电脑公司、图书公司应运而生。剪报中心、翻译中心乘势而兴。开发文献资源,发展信息产业,使深圳图书馆声誉鹊起。剪报中心将中外500多种报刊的最新信息编辑成72项专题供应企业,单此一项年创收逾40万元。
深圳经验不胫而走。被惊醒的图书馆纷纷伸臂展腿,各显神通。
于是出现了广东中山图书馆编印文化内参与经济内参;天津图书馆科技部参与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青海乐都县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为乐都民族塑料编织厂积压产品打开销路;湖北蕲春县图书馆创办李时珍中医图书馆,整理医籍1万多册。
这些实践证明,图书馆有作用才有地位,有影响才能发展。但要使更多的图书馆步入这一良性循环,并使这种状态持久,需要机制作保证并在改革的同时力求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仍然是第一要素。
2.图书馆自身要把握机遇,顺应市场需要。
3.进行社会办馆的探索。
4.逐步实现图书馆信息产业化。把浅层次的服务过渡到开发信息产业,是解图书馆于困境的良策,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前景。
5.加快建立《图书馆法》。以法律手段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刘汉俊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