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探索“以少胜多”发展农业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6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探索“以少胜多”发展农业之路
刘南方
我市农业走以少胜多的路子,其基本内涵是在占有较少农业自然资源和有限投入的条件下,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附加值、商品率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创造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效益。
萍乡是个以工矿业为主的内陆城市,农业基本属于一种城郊型的农业。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地矛盾尖锐,农副产品供应十分紧张。目前,萍乡168万人,80多万亩耕地,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计划要求范围也将达到170多万,人均占有耕地量必然呈减少的趋势。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去经营常规农业,充其量只能让农民达到温饱以求生存,而决不可能做到在市场经济的天地里求发展。初步匡算,1993年以前,萍乡每年需调入粮食1亿公斤,蔬菜3000万公斤,禽、蛋、水产调入都在需求量的一半以上。如按常规农业组织生产,全市农业产出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25%以上,最多也只能达到基本自给,而无法挤入市场。
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提出了“以少胜多”建设高效有特色的农业的新思路。一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引导农民在自觉、自愿、合作、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股份、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求生存的“少”量土地,聚集成相对较“多”以求发展的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环境较好、基础设施较齐、技术水平较高等优势,大力普及推广先进技术,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跳出常规农业和小农经济的圈子,面向市场,上档次、上规模地发展附加值高、商品率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进行耕地、水面、山林综合开发,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三是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帮助和引导他们发展为产、供、销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等行业,培育和建立农村市场体系,采取多轮驱动的办法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其中着重抓好一批为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服务的加工企业和供销企业,以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就是我们作为打破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突破口。萍乡城镇人口53万多人,本地农副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萍乡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周围工贸城市多。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不仅能满足本市城镇人口的需要,而且可以在周边地区开辟广阔的市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上半年,全市栽种了2100亩大中棚反季节蔬菜和1万亩地膜覆盖蔬菜;下半年又推广了14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亩均纯收入均在3000元左右。蔬菜生产已逐渐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仅此一项,可使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值比常规农业提高2至3倍。
萍乡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常规水稻的生产水平也较高。我们在探索“以少胜多”的路子时,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对于发展萍乡的粮食生产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按照1亩制种田相当于10亩常规粮田的效益,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大有好处。为此,打算在现有基础上,再用2—3年时间,把萍乡建设成在长江流域有影响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与集散市场。这一项目如果全部付诸实施,所创造的产值和效益可超过当前全市粮食生产的总产值和总收入。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