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新潮旧俗等闲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6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苑杂咀

  新潮旧俗等闲看
周自牧
“眼下城市最大的瘟疫就是时尚与流行”,一篇文学评论说,原因大抵是“作家生怕落伍,人云亦云”。笔者不敢认定时尚与流行已成“瘟疫”,也无意去评价作家们的创作心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城里人有时比乡下人更喜欢新潮,倒是有例可证。
稍稍留意一下电视新闻、街头人流即不难发现,中山装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官场、商务活动中讲究着西装。倘有人问:什么是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民族服装,我们该怎样回答呢?
大城市里过生日很少见吃长寿面的了,大都是买蛋糕、吹蜡烛,唱外国歌。
北京人在逃离四合院、小胡同;各地住新楼的人们纷纷用新型化学材料装扮小巢。
报纸整版整版地谈论家庭轿车,自称不是梦话。一个明白人问:有轿车便怎样?欧洲34个城市正成立无轿车城市俱乐部,要努力减少城市私人汽车。
消费层面对新潮的喜欢有时变为盲从,到了不辨事理的程度。一位小姐听信广告,指望用了某种霜当天见效、一周尽除雀斑,没想到脸上长出脓疱。好在广告宣传没有进一步发挥,说本产品搽脸还可“艳如桃李”。
比起来,各种新潮在乡下人中流行较慢,但乡下人更容易屈服于旧俗。老家发丧,教授回去也得全身披挂跳鬼,不跳家人说从此抬不起头;某人修坟,几年就殃及全村,好像谁不生前大修一番,将来就要失去死的资格。至于神汉巫婆,老的新的都在出笼,无怪见怪,乌烟瘴气。更有甚者,见别人买卖婚姻,竟敢收购拐骗来的姑娘,或纳三妻四妾,学做旧时的财主劣绅,完全把法律置于脑后。
有些风气,不论城乡,都已常见:不掏自己腰包大吃大喝;稍有闲暇即开牌局带赌;邻里互助也要送礼先行;明明新式店铺,偏要供神像燃香烛。这类风气已分不清是新潮还是旧俗。说新本来是旧的,说旧却已消失多年,新近又冒了出来。
笔者并非一概排斥新潮。出现新的消费、新的风气,包括新的思潮,是社会进步的反映。我们民族受传统的束缚已太久,吃闭关锁国的亏已太多,求新是人心所向。笔者也无意完全否定旧俗,那其中也有一些包含着优秀传统与人间亲情。问题在于面对滚滚而来的新潮、不断泛起的旧俗,如何保持一种成熟的态度,保持一种平常心,把握住一种度,能够坦然地按自己的方式安排衣食住行,求新而不脱离民情,不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大端;怀旧而不偏执,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健康的新生活。
我们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睁大眼审视了这个世界,不论是作为一个公民,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对于什么是贫穷和富裕,什么是卑贱与崇高,什么值得追求,什么不能抛弃,有了许多切身的感受,应该能从盲从和迷信中摆脱出来。做任何选择,不光看别人怎么做,做的人有多少,首先要看选择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尽管科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但它毕竟是这个时代最值得信赖的良师。现实生活还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在面临时俗的诱惑时,要问清楚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出于生活的必需还是浅薄的虚荣。为了虚荣,人们已做出太多的蠢事。最后,当选择实在缺乏足够的信息时,还有很可靠的一手,那就是看实践证明了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是勇士,但第一个吃蜘蛛的未必还称得上勇士。因为现代社会有精细的分工,有许多责任机构,它们不允许骗人,也保护公民不被戏弄,我们实在有必要懂得这套现代生活的规则。
对于那些脱离民情国情的新潮、愚昧落后的旧俗,大家如都能保持距离不去一味盲从,那它就不会泛滥,我们岂不因此省去许多烦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