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闲话灯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6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闲话灯谜
贾树钧
灯谜,古称廋“辞”。若以《国语·晋语五》之“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的记载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汉魏时代,“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戏。唐宋以来,文人以隐字唱和的风气靡盛。如王安石与其老朋友王吉甫常以作谜为戏。一次,王安石制一谜:“左七右七,横山倒出。”王吉甫随即以谜作答:“一上一下,春少三日。”原来“左七右七”是个“女”字,山横写,出倒写,是个“帚”字,合为“妇”字。而王吉甫的谜底是个“夫”字,合为“夫妇”一词。于是,二人相视而笑。南宋之时,通都大邑,每逢元夕,即张灯结彩,盛设鼓乐,以片纸书谜于绢灯之上,人若猜中,请入上座,贺之以酒,以致“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从此,灯与谜结下了不解之缘,“灯谜”一词即应运而生,且以其赏心悦目,情趣盎然的特有生命力,使这一活动代代相沿,传至今日。
同时,涉猜谜苑之人,又将谜划作文义谜和事物谜两大类。文义谜主要着眼于文字含义和字形结构,利用汉字一词多意、笔划组合、摹状象形等特点,运用会意、象形、增损、离合、别解、假借、用典等手法制谜,称之为“灯谜”;事物谜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态、性能、动作等特征,采用隐喻、暗示、形似、拟人、夸张等手法制谜,称之为“谜语”。
由于灯谜的取材范围很广,字词、诗文、典故、天文、地理、科技均可入谜,因而制谜和猜谜都以学识见功力。如以杜牧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作谜面,打《书经》一语,就要求猜谜者熟谙《书经》,方可猜中。此谜以“千里”对“不迩”,以“莺啼”扣“声”字,以“绿映红”扣“色”字,故谜底为“不迩声色”。再如以火烧赤壁时,诸葛亮写的“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谜面,打二词牌名,谜底为“十六字令”“满江红”。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关于词牌方面的常识,否则将无从下手。有时,即使博学之人,也在灯谜面前颇费思量,抑或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制谜要“外极其象,内极其意”,百虑出奇,千思得巧。而猜谜要涵泳玩索,通权达变,顺蔓摸瓜,以求谜圆。因而,畅游谜苑是一种开动脑筋、启迪心智的智力竞赛。仅以明代李开先的一则诗谜为例,略见一斑。谜曰:“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田,下有长流川;一家人六口,两口不团圆。”打一字。作者有的放矢,琢磨词句,使其既有诗情画意,又能句句相扣。而猜者则要条分缕析,剥皮见核,才能一语破的。若能详察其重山互映,而“山”口向下;明月复照,“而两月”紧靠;一字之中,上为“田”,下为“川”的情景,就不难看出谜底是个“用”字。若再细观字形,确是一字六口,而“两口不团圆”,更会确认无疑。真可谓制一谜而见学识,猜一谜而见才思。使人茅塞顿开,悟性跃然。
玩赏灯谜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享受,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可针对不同对象选用不同谜面,可以是浅近的,可以是典雅的,可以是造语奥妙的。如“三八二十四”,打一体育名词,谜底为“女子双打”等,连小学生也可应对。再如“呱呱坠地”,打一字。这是个会意体的谜面,意为“方才生了个人”,谜底为“旌”字;“孔雀东南飞”,打一字。这是个离合体的谜面,以看地图的方法来观察,“孔”字的右边(东面)飞去了,余个“子”字,“雀”字的下方(南面)飞去了,留一“小”字,合为“孙”字。这就要稍具才学,方可猜中。再如以贾岛的一句诗“共君今夜不须睡”为谜面,打《红楼梦》中人名一,谜底为“贾惜春”。以对春日的无限惜别之情,扣“惜春”二字,而“贾”字则落实到诗人的姓氏上;用“曹孟德一怒斩张蔡”为谜面。打成语一。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惧曹操水军都督张允、蔡瑁训练水师有方,欲借刀杀人,恰操之谋士蒋干来东吴说降,瑜留蒋干同榻而眠,并佯书张、蔡二人欲叛操降吴之信件置于案上,蒋干见之如获至宝,连夜赶回曹营,报于曹操。操闻之大怒,即喝令将张、蔡斩于帐下。知此故事梗概,才可悟出谜底为“操之过急”。这就需要有一定文史知识的人方能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