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们愿增进与中国的友谊”——罗匈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7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我们愿增进与中国的友谊”
——罗匈见闻之一
人民日报代表团
初冬时节,应罗马尼亚《真理报》和匈牙利《人民自由报》邀请,我们先后访问了这两个国家。虽然在这两国分别只逗留了六七天,但所见所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难以忘怀。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纬度,同我国的长春差不多;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纬度,同我国的哈尔滨差不多。11月底、12月初,寒意已催人穿上了皮衣、戴上了围巾。然而所到之处,我们感受到的则是热情、友好的暖流。
罗、匈两国的许多朋友,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他们对我国近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赞赏。罗马尼亚国务部长兼改革战略协调委员会主席科谢亚说:“中国改革的成就,显示了东方民族的智慧。尽管罗马尼亚同中国的条件有很多不同,但是中国的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他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罗中两国的传统友谊能够继续发展。
《真理报》总编辑丁努1975年至1993年多次访问过中国,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有极深的印象,他确信到2000年,中国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丁努希望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在自己的部属中延续下去。前不久他派了最年轻的编委、26岁的乌尔苏到中国访问。《经济真理报》总编辑、参议院议员萨拉然也多次访问过中国,他希望通过我们牵线搭桥,同中国的经济类大报建立友好交往的联系。
《人民自由报》总编辑奥特沃什早在70年代初就曾访华,后来他还向中国朋友介绍过匈牙利改革的经验。他说中国近十多年发展很快,他们愿意向匈牙利人民更多更好地介绍中国的情况。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在亚洲只有一个记者站,这个记者站设在北京。我们的心愿是,不断增进《人民自由报》和《人民日报》两家报社的了解和友谊,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罗、匈两国企业界的朋友对于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贸易合作表现出真诚而热烈的期望。
罗马尼亚最大的载重汽车制造公司罗曼公司的技术经理索列斯库说:“我们生产的‘喀尔巴阡’和‘布卡吉’向中国出口,曾达到每年5000台,占全年产量的1/6。为了便于出口,在青岛和济南还建立了装配线。但是近些年来,出口量大大下降了。今年只有100多台,象征性的。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的性能,希望以后这个数字能逐渐增大。”
维戴东公司被誉为“匈牙利的IBM公司”,总经理塞勒斯是匈牙利著名的企业家,现任匈牙利全国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他告诉我们,虽然匈牙利同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两国间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潜力很大。他们已经同吉林省签订了这方面的协议。他特别盼望早日同深圳市的企业界建立联系,加强合作。
90年代初以来,有不少中国人到了东欧。在布加勒斯特和布达佩斯街头,碰见说中国话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稀罕事。
现在在罗、匈两国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几千,有的说上万。他们大多是来经商做买卖的。据介绍,中国人在布达佩斯开的中国餐馆,已有50多家。乘车在街上行驶,不时见到写着汉字的“长城饭店”、“金城大酒楼”、“明珠酒家”等一掠而过,听说他们的生意都相当红火。在罗马尼亚,中国人注册的公司已达1000多家。为了吸引外资,几年前政府规定花100美元就可以注册一家公司,现在已涨到1万美元。
在布达佩斯著名的瓦兹步行街附近的马路边上,有一溜个体商亭。我们看到其中有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国姑娘,在用匈语叫卖中国的服装和日用品,便上去搭话。她说她是北京海淀区的,跟父母一起来匈牙利做买卖。
在布加勒斯特,我们同山东和江苏的几家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办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在那里开展经贸活动确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但是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使两国的经贸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断发展。江苏省著名的乡镇企业贝贝公司的总经理奚也频告诉我们,他正积极同在那里经商的国有、集体和私营的中国商人联系,筹办民间组织华商协会。这个协会将以“爱国、自强、互助、协商”为宗旨,努力促进我国在那里的经贸活动发展得更健康、更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