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保护耕地——三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8
第1版(要闻)
专栏:

  保护耕地
——三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报评论员
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下大决心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则是基础之基础。五谷来自土地,土之不存,粮将焉出?针对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严峻形势,突出强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土地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中,山地、高原多,平地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容易开发的土地已经较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策。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却至今没有杜绝。在“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方在调整生产结构中,有盲目占用耕地现象,致使基本农田减少;在耕地上乱建窑、建房、建坟、取土或采矿等非农占地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到1993年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500万亩,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乱占、滥用。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却每年净增1500多万,导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不足世界人均数的1/3。全国已有相当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外国学者曾经在研究中国土地历史后著书,认为中国的农田经过五千年基本没有受到破坏,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还能保持多久,就值得研究了。按照目前这种速度递减下去,50年以后我国人均耕地将降到0.6亩,100年以后还能有多少耕地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严酷的现实。每一个对子孙后代有责任感的人,都不能无视这个现实。
有田才有粮,无田则无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减少的耕地大体上相当于每年减少几十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即减少数百万人口粮的生产能力。按每增加一人直接消费口粮220公斤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口粮消费33亿公斤。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需要靠粮食转化,如果每人每年多吃一斤肉,全国每年需要增加25亿公斤饲料粮,这供给与需求一减一增,是一串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反向发展的趋势,已经使经过十多年努力才取得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关系开始拉紧。
一般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难以避免。但大规模地占用,使千百年来繁衍不息的沃土良田毁于一旦,这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容许,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农业,稳定粮食产量,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现在关键是狠抓落实,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护耕地、保护耕地的教育,增强全民的耕地忧患意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耕地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法规,制止一切乱占耕地行为;要抓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地控制非农占地;林果生产要尽可能“上山、下滩”,水产养殖要尽可能面向荒滩、荒水,着眼于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大宜农荒地开发的力度,通过开发和复垦耕地,弥补建设占地,增加农田面积。今年尤其要确保粮食种植计划的完成。
让我们统一认识,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良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