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迈向工业文明——关于绵阳经济腾飞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8
第1版(要闻)
专栏:

  迈向工业文明
——关于绵阳经济腾飞的报告
何玉文杨力
如今,四川绵阳人对于工业文明的概念,已不像过去那么陌生和神秘了。
绵阳人摸索了十年,变得理性和自信起来——促进农业转化,迈向工业文明,只要遵循这一规律,即使是像绵阳这类位处中国西部农耕地区、低起点上的新建城市,同样可以创造出高速度的进步和高水平的繁荣。
    工业文明的召唤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绵阳人萌动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当时不少人打电话、写长信甚至亲自面呈市政府,人们期望绵阳街道该修大一点,高楼多一点,住房更宽一点,生活更方便一点,包包里的钱也要更多一点,另外,拥有电话、汽车,更多的电视节目,甚至图文传真机等等,也被认为是新兴城市的必需。
市领导们曾出访过欧洲、日本等国的一些城市及港澳地区。他们一路访一路算,算的结果是差距巨大,欧洲和日本中等城市的人均收入,比绵阳人平均高100倍,港澳地区与绵阳比则高出10倍……这些差距被他们默记于心,变成了一种压力和动力。
绵阳的劣势与不利是显而易见的。工业基础差,放眼一片乡村,缺乏矿业资源,奇缺资金,家底薄弱……然而情况正像世界史学家们所总结的那样,环境越困难,起步越不利,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反而越强烈。绵阳人潜在的创造才能,在又一次机遇面前被刺激起来了。绵阳人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在迈向工业文明进程中获取繁荣富足,绵阳也将一试,决意探索一条在中国西部农业丘陵地区、相对封闭落后状态下推进工业文明的路子。
    工业文明的艰难
以大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工业文明,需要创造、开拓、进取的意识;需要大开放、大流通、大商业的气魄;需要开明、客观、实事求是的思想软环境。
然而这一切在当时的绵阳,几乎条条都是新鲜话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理想超前与观念滞后的不一致性。
十年前的绵阳,90%的人口属农业人口,传统农业支撑着江山,农耕文明根深蒂固。这一切,与迈向工业文明之间时常呈现出强烈的反差甚至发生尖锐冲突。
绵阳新修的第一条临园大干道,争论纷纷,修得艰苦。市委市府根据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设计较为宽阔的大道,遭到了不少人反对,说“城里少修一节干道,农村就可多修几所学校”,“花这么多钱讲洋气排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
说起商业流通,还有这样一段插曲。
绵阳城乡的集市贸易,自古就是逢场天农民赶集,市委市府决心把小生产性的“赶场天”改为由政府搭台的“秋交会”,而且要把外省外市的商家厂家请到绵阳来,促进竞争与流通,不保护落后。
精明的江浙人趁着绵阳商业开放之机,很快赶来参加第一届“秋交会”。不料这使好些绵阳人如临大敌,说什么“自己的东西都卖不完,为什么还要引狼入室?”如此落后的思想观念,使绵阳人与外地人做生意,好长时间陷于尴尬境地。
“但要说迈向工业文明,最难最难的还是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放手运作的思想意识的软环境!”这是市长冯崇泰的至深感受。搞工业现代化,其实绵阳的乡、县、局级干部90%以上不知现代化是什么模样,每当市里一项大的举措出台,中层干部就常因缺乏认识而心存疑问。于是市里决定,用几年时间,花一些财力,分期分批让干部们出国去招商引资、学习考察。一时间非议满天,说干部用国家的钱游山玩水。市委市府一再陈述在推进工业化急需的情况下,多一名干部出去看看,就少一点阻力,多一个主力。
“出国为什么总走好地方和发达国家,为什么不去看看发展中的穷国。”市委书记周裕德的见解是:“看穷国会盲目自满,要学习和借鉴当然要到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去。”
可喜的是,十年走过,绵阳人对于工业文明的感悟和接受已经经过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痛苦转变,一大批年轻的各级干部,经过十年工业化建设的熏陶,已经成为今天的骨干和中坚。
    工业文明的学问
绵阳推进工业化进程,没有照搬照套哪国哪家的现成模式,而是依据绵阳实际制定有效战略,摸出了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学问”。
学问之一,军工转民。
一个较高工业化程度的城市,必须有大工业的支撑。一心谋求发展的绵阳人,把眼光投向了绵阳土地上大量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因为绵阳有90多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6万多人。
绵阳市委市府几大班子主动上门,谋求军工与绵阳地方的“联姻”和“嫁接”,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地联手”。十年之间,绵阳全市共有“军转民”项目116项,新建和引进53条民品生产线,先后开发出传真机、光纤通讯等5400多种工业品,像长虹彩电、医用B超、五洲电池等一批名牌产品相继涌现,在全国市场上有着20%—80%的占有率。
军工转民成为绵阳迈向工业文明的启动力量。
学问之二,科技兴市。
向工业和农业注入高科技要素,便能成倍提高产品附加值。绵阳实实在在地在科技上做文章,持续十年之久,几乎所有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都与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结了“亲家”,2600多名科技人员带着160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门技术进入主战场,260多个科技型企业应运而生。
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用科技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绵阳尽力把科技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产业、每一项工艺之中。十年来已先后对丝绸等8大传统行业的142个大中型项目进行了技术更新,对956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全市80%以上企业已实现微机管理。如今在绵阳的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已占到45%左右,使得工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4。在对传统农业实施改造方面,绵阳用科技改造了1680多个项目,引进组装配套50多个系列250多项现代农业的新技术,“绵阳11号”、“汕优6号”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创造产值30多亿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已占到70%以上。绵阳还以高新技术培育微电子、化工、通讯等产业,将有更高利润的产业已初步形成生产能力。
学问之三,扶农转工。
与绵阳军工转民相比,农村的工业化发展曾慢了一步。绵阳市决意让乡镇工业迅速赶上以形成推进工业化的“两腿并进”之势。据绵阳市乡镇企业局局长陈友学介绍,全市所有的党政职能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都明确要求以“自由恋爱”的方式与乡镇签订扶农转工合同,年终以乡镇企业产值和利税好坏给部门领导人发重奖或就地免职。连续几年,市、县党政职能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扶持了2000多个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第一次在全省名列前茅。
学问之四,年年倡商。
绵阳十年9次“秋交会”,生意越做越大,从第一年7亿成交额到1994年的39亿,意向性商业合同的兑现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在绵阳的秋交会上,各省市商业代表团纷至沓来,个体户从广东用包机运货到绵阳销产品,大商业带来的是绵阳信息的灵通和绵阳作为商业集散中心的信誉。
    工业文明的曙光
四川省统计局新近公布了一份题为《全省市、地、州国内生产总产值指标比较》的报告书,报告称,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只排全省第七位的绵阳市,到1993年就以114.5亿元跃居全省第三位。绵阳因此而在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市规模上被誉称为排在成都、重庆之后的“四川老三”。
绵阳市统计部门新近把绵阳市十年农工比重作了测算,结论是,十年前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大约为8∶2,而1994年,这个比例数据完全颠倒过来,农工之比成为2∶8。在绵阳乡下200万有效劳力中,已有100万农转工或外出打工了,转化率为50%。
市长冯崇泰说,绵阳十年前靠农民卖粮卖油养猪交农业税来支撑财政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比重占80%的工业所创造的利润已开始反过来支持和扶助农业发展,现在市财政额外拿出帮助农业的钱每年达4000至5000万。
漫步在绵阳城乡,处处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工业气息”和“科技味”,城里穿厂服的大厂职工随处可见,乡下走不多远,就能见到工厂或生产车间,地里种粮,埂上栽果,只要是水库就一定养着鱼等能够挣钱的东西。
绵阳的东北角有四川省内地市州中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与城东的科学城遥相辉映。绵阳有了立交桥、高速公路、电视发射塔、出租车,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以及图文传真极为方便,职工收入增加,住房增宽,天然气普及率全国第一……
最近,国务院已正式批准绵阳兴建机场。据悉,这是1994年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机场项目,这无疑是对绵阳经济实力和未来工业化潜能的一种肯定。
绵阳人从一连串的转变和信息中,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投来的曙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