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困境中的城乡企业——罗匈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8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困境中的城乡企业
——罗匈见闻之二
人民日报代表团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罗、匈两国的经济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罗马尼亚从历史上有名的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原有外汇储备30亿美元,向国外投资27亿美元,到1993年,不但外汇储备降为零,还欠外债17亿美元。通货膨胀率达300%,失业人数达120万。匈牙利从1990年到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0%以上,外债已达160亿美元。
“出路何在?”这是两国上上下下的人士都在思考、在争论、在探索的问题。形形色色的党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私有化是许多党派所鼓吹的,但是私有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实现私有化,却各有各的解释,又都解释不清楚,做法上则五花八门。我们只能就访问过的农村、企业谈一点观感。
按照匈牙利政府颁布的私有化法,农村的合作社要解散,土地都要分给个人。据说多数农村照办了,但是我们参观的瓦里茨高维尔加村却不这样。这个村有个合作社办的奶牛场,有420多头良种奶牛,日产7500升鲜奶,生产经营状况不错。奶牛场的场长盖德·西蒙菲带我们参观了宽敞的牛舍和现代化的电子挤奶设备,说把奶牛场平分给各家各户去办是不可能的。合作社把一半土地分给了个人,另外一半没有分,作为奶牛场的饲料基地。奶牛场原有45人,为了提高效率,现在精简到18人。
离这家奶牛场不远,有一个名叫拉迪阿左的养马场,过去是国有的,效益可观,在匈牙利颇有点名气。实行私有化法以后,一些外国老板想买这家养马场,年已66岁的老场长多罗克·拉斯洛不愿让自己的养马场被外国人买走,便和两个部下向银行贷款,买下了这个养马场。
1990年由于经互会的解体,匈牙利最大的国有电子企业维戴东公司因失去原有的市场而迅速破产。为了使这家大型国有企业起死回生,国家银行买下了公司66%的股份,立志成为匈牙利的亚柯卡的赛勒斯则买下25%的股份,担任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塞勒斯原是一名电子工程师,早在1981年,他就创办了一家私营电子仪器公司。由于善经营,会管理,到1987年,这家公司发展成匈牙利最大的私营公司。
罗马尼亚的罗曼公司是东欧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年产卡车曾达6万多台,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国内市场的萎缩,以及银行贷款利率迅速上升,企业连年亏损,年产量降到6000多台。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公司领导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像他们这样的资产达10亿马克的大型国有企业很难实现私有化,国内没有人买得起;在一半设备需要更新、投资量很大的情况下,外国老板也不愿意买。过去生产的汽车,由国家分配各地,不愁没有销路。现在国家不管了,全靠自己想办法。在欧洲,平均每千人有17辆卡车和公共汽车,罗马尼亚只有7辆,为倒数第二,说明国内市场潜力很大。而本公司工人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西欧工人的1/10,劳动力价格低,这也是一个优势。于是,公司裁减富余人员,原有2.4万人,1994年上半年已减至1.65万人,下半年又将800名纪律或技术差的工人辞退了,并按国家规定付给他们救济金。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国外市场。
(附图片)
罗马尼亚历史文化名城锡比乌市容本报记者于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