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鞍钢开始扭亏为盈十月份钢、生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效益创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
鞍钢开始扭亏为盈
十月份钢、生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效益创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编者按:本报昨天刊登武钢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转变经营战略的报道;今天又发表鞍钢围绕市场组织生产,开始扭亏为盈走出困境的消息。看来,更新发展思路,主攻品种质量效益,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
鞍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有过辉煌的过去,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一度陷入困境。可喜的是,调整后的鞍钢新的领导班子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祝愿鞍钢在质量效益型道路上开创新局面。
本报沈阳12月1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困难重重的鞍钢,终于有了新的转机。他们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动干部、工人的积极性,迅速扭转了亏损的被动局面,使生产经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0月份,产钢76.7万吨,产铁76.22万吨,均为历史月产最高水平;实现利润1.9亿元,是今年以来最高的月份。今年已出口钢、钢材125万吨,创汇3.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0%,创历史最高水平。
去年下半年,鞍钢的巨轮还没来得及调转原来的航向,就被市场经济海洋的大浪撞击了一下,陷入困境。因为没钱买煤,三个高炉、一个平炉被迫停产。在这困难时期,国家调整了鞍钢的领导班子。新班子按照市场规律总结鞍钢的经验教训,带领干部、群众改变“我产什么你买什么”的传统观念,树立“生产是营销的开始”的观念;打破孔型批量生产的习惯,改为用户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改变给不给钱都发货的做法,坚持钱到发货,不搞新的三角债。统一思想后,他们针对市场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用少量的铁、钢夺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鞍钢过去不太注意计算效益,一些产品不太畅销,效益不好,照样生产。如今严格核算,没销路的不再生产,效益小的压低产量,集中生产销路好、效益高的产品。厚板、薄板、细材、小型钢材市场紧缺,也有很好的效益,他们就加大产量,从炼铁开始就为增加“薄、细、小”产品做好准备:第三炼钢厂炼出的钢质量好,又是供高产、稳产的大连铸使用,然后转半连轧、宽厚板、冷轧三个分厂生产薄板,因此今年一开始就规定,炼出铁水首先保证第三炼钢厂炼钢,然后再保其他两个炼钢厂。7至10月份,第三炼钢厂使同样的铁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由于大连铸的钢坯产量增加,厚板、薄板的产量也增加,1至10月份,仅薄板就比去年同期增加15.7%,又增加经济效益5300万元。
改革管理办法,同时达到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两个目的。今年以来,鞍钢坚持产量与效益的统一,对原来的管理办法重新审定,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对生产经营者既激励,又制约,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一、针对过去盲目追求产量,规定从9月开始,上铸锭、编队锭、轧钢中间带出品销不出去不算产量。结果9月份上铸锭减少4651吨,10月份减少4991吨,仅这一项两个月就增加收入600多万元。二、组织系统攻关,解决影响生产质量和效益的难题。三、公司内部实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制,上下道工序变为买卖关系,不合格品下道工序有权不要,合格品以质论价,从而大家主动科学配料,成本大幅度下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