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踏碎冰雪向北极——北极科学考察预备队黑龙江集训手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踏碎冰雪向北极
——北极科学考察预备队黑龙江集训手记之一
本报记者孔晓宁
随北极科学考察预备队赴黑龙江省松花江集训并作采访,春节前夕返回了北京,把疲惫的身子交付给松软的床,可是我的思绪,还留在那寒气逼人的硬邦邦冰面,脑海中涌动着一幅幅走冰卧雪的画面。做记者多年,经历的采访难以尽述,很少像这次,心境犹如剧烈翻腾的海涛,久久难以平静。
大年初一,我按捺不住涌动的心潮,于是握起了笔,急切地想把我的一路见闻与感受,尽快与读者分享……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表,已经广为人知:今年3月底至5月初,中国一批中青年极地科学家,将发起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向北极点的科学进军。这是中国继60年代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80年代征服南极洲之后,向地球第三极发起的第一次冲击。为了培养与考验队员们在高寒地区的生存能力,考察队决定在中国最北部的松花江冰面上,开展一次全封闭的训练。
训练的起点,定在距哈尔滨300多公里的方正县高楞镇。元月21日下午,当十余名预备队员和十多位随队记者乘车抵达时,立刻被这儿的雄奇与壮美所慑服。江面辽阔无涯,一色银白。那些杂乱地从厚厚积雪中挺身而出的冰块冰刃,更增加了几分肃杀的寒气。
“在北极点附近,有的冰块足有10多米高呢。”美国北极探险队队长鲍尔·舍克先生,对此似乎并不在意。由舍克先生率领的7名美国队员,这次专程前来黑龙江与中国队员混合编队集训。3月底,两支队伍将联合发起向北极点的冲击。
当天在冰上行进一个多小时,便在冰上宿营。次日晨,6人一组,分拉两部雪橇,每人背负30公斤,溯江而上。
间或出现的平滑冰面,令大家吃尽摔跤之苦。稍不留神,不光自己倒下,还非要把同伴都一齐铲倒才算结束整套动作。倒地之后,缓缓爬起,再拉雪橇,铝合金的雪橇底部已与冰面冻在了一块。猛地使力,又免不了摔出老远。
在冰上度过的第一个夜晚,更加令人难忘。刚把耳朵贴近冰面,“嘣……哗……啦……啦……”一阵闷雷似的轰响,蓦地从身下某处传来,好像整个冰盖正在分崩离析。整个上半夜,都被这响声搅得心惊胆颤。经过行家解释,大家方知,冰会随气温升降而发生结构变化,夜间冰面发生的巨响,便是热胀冷缩所致。
雪冰之夜的奇寒,一天比一天强烈地摧折着人们的意志。第一夜,帐外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第三夜,便降至零下34摄氏度,在此温度下,鲜肉不出1分钟,即可速冻。帐内温度虽略高,也在零下19摄氏度。人们在其中过夜,相当于跻身于一个三星级冰箱的冷冻室!
夜间离开睡袋,出外上厕所,艰难之状难以想象。早上咬紧牙关从睡袋里挣脱出来,便会发现,掩住脑袋的羽绒服外已经结上了一层硬邦邦的冰甲。登山鞋经过一夜冰冻,也变得格外别扭。足足要花七八分钟,才能把两只脚塞进鞋里。
想出门,帐篷门上的拉链给冻住了。想做早饭,发现香肠、鸡蛋、面包等都已是冰蛋蛋。随身携带的一架照相机,只在冰上过一夜,电子快门就再也别想打开。
我们仿佛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凝固的世界之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