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笑傲冰河一路歌——北极科学考察预备队黑龙江集训手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笑傲冰河一路歌
——北极科学考察预备队黑龙江集训手记之二
本报记者孔晓宁
冰上一行中,竟有10人曾经到过南极、青藏高原或北极圈。集训一揭幕,他们都说,这次的艰苦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苦中也有乐。而一旦苦尽甘来,这种乐,特别耐人咀嚼。
天黑入帐,常常会传出这样的对话:“你现在最想要什么?”“一杯热茶。”“你呢?”“一张沙发。”平时最普通的生活条件与物质,此时竟变成了一种奢求。这种急剧的变化,应当是社会学家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张镱锂,豁达地冲着记者笑道:“我很欣赏目前这种生活方式,既不用洗脸、刷牙,又免除了洗碗洗衣,可以腾出多少时间来做事啊。”张镱锂坦白,在自己的小家,他是个“甩手掌柜”,家务活全“放权”给妻子了。妻子因为两头操劳,患了一种古怪的“克隆病”。儿子生病误了诊,落了个爱过敏的毛病,稍有不慎,便会全身发痛发痒。“我欠家庭的太多了,这回出来,夫人孩子全病倒在床上,就我一个好人,还是跑掉了。”一种负疚感,潜伏在他的话中。
与张镱锂相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生刘少创,把新娘子晾在天津老家,自己死气白赖来到了鬼不生蛋的松花江冰面,似乎一点儿内疚也没有。出发前,他叫着、嚷着:“嘣、嘣、嘣,我要一口气跑到佳木斯!”果然,一上路,他便遥遥领先。后面的队员,看他像只小蚂蚁。一天下来,他便有了“生猛海鲜”的雅号。
美国著名极地探险家鲍尔·舍克先生带来的6名队员,身材高大,显得格外强健,几乎个个都能向你道出一段传奇般的经历。而中方12名队员,除队长李栓科外,都显得矮小单薄,一看便知是一群文质彬彬的书生。
冰上的第一个早晨,舍克先生在雪地上摆开了美国队的全套装备,令中国队员们羡慕不已:瞧人家那双鞋,面子又轻又软,底子内凹外凸,走在冰上,像对吸盘。还有人家的雪橇,船形,轻轻一拉,便在冰上滑动……
第一天走下来,舍克先生对领队位梦华说:“你们的队员,这种冰面一天能走30多公里,不简单!”
我们了解到,舍克先生一行过去向北极点冲击时,一般根据环境和队员体力情况调整行军距离与时间。像这次集训,每天从早走到黑,他们也觉吃力。经过第一天的长途跋涉,已有7名冰上人员(包括一名美国队员)因体力不支或生病,退出了集训队伍。第二天,重新编队,向新的目的地进发。
接近预定的宿营地,几位美国队员聚在一块,嘀咕了一会儿后,便朝着对面的牡丹江方向走去。
队长李栓科,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美国队员离去的方向奔去。在一个拐弯处,终于见到美国朋友正在扎成一堆。“今晚我们上去住宾馆吧!”“我想吃吃中国菜!”几位美国队员正在向舍克队长提着要求。
岸上有村子,一位老大爷朦朦胧胧看见江面上竟然站着几位“老外”,立即风风火火跑下岸来,把美国队员往家里直拽:“瞧这江上多冷啊。快上我家去,我给你们整饭吃。”
“现在是集训期间,队员不得上岸。”栓科小声提醒了一句。舍克先生看了看栓科,又环视了自己的队员,不紧不慢地吐出一句话:“扎帐篷!”
次日,按照约定,中美队员要再次会合。可直至10时,仍不见那些衣着艳丽的朋友。事后方知,美国队员已提前撤出了集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