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要吃饭 不怕难——无锡天元麻棉纺织厂扭亏为盈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

  要吃饭 不怕难
——无锡天元麻棉纺织厂扭亏为盈记
何建新郑荣麟
曾是全国麻纺织行业排头兵的国营无锡天元麻棉纺织厂,80年代末,3年功夫竟亏损了1120多万元。一株曾年均创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摇钱树”,眨眼间枯萎了。
有人作出“预报”:也许不出一年,企业目录上再也见不到“天元”的名字。
“天元”人没有气馁。党委委员、厂长蔡逸安病倒了,盐水带进了办公室,边输液边工作;棉纺织分厂党总支副书记庄钰云,在分厂厂长不辞而别后,又毅然挑起了行政管理的重担,整天泡在生产现场,喉咙嘶哑得发不出声,就用手比划;搞了20多年计划的陆洪亮从科长岗位上退下后,不甘寂寞,带着“优化”下来的110人,办起了化纤分厂……
3600多名在职员工,1600多号退休人员的吃饭问题,担子不轻。曾通过业余自学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厂长蔡逸安,在简陋的厂部会议室经过一次次彻夜通明、一个个不眠之夜后,针对痼疾沉疴,提出采用“中药西药加补药”的治疗方案,即调整企业结构,理顺内部机制,充分利用政策。
年产800万条麻袋的两条生产线,虽然产品曾获得过国家质量银质奖,由于市场饱和而亏损严重,被果断砍去3/4,1400多名生产工人转岗,硬是把麻布成本从每米1.91元降到1.28元。
1993年,争议了一年多的分厂制付诸实施,风险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合作多种形式的分配制等相继建立,各个分厂被直接推向市场,彻底断了“奶”。
天元厂成了机制“大观园”,全民、合资、乡镇企业乃至个体承包样样俱全,按蔡厂长的话说,那叫百花齐放,人人自己找饭吃。
“要吃饭,不怕难。”痛定思痛之后,工厂把新品开发提到了与吃饭同等重要的地步。
历尽坎坷,天元人终于开发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粘亚麻纱和布系列。
取名为“爱维爽”的粘亚麻纱和布,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求购的电报、传真雪片般飞到厂里,等货的卡车排起了长龙。有位港商慕名寻到厂里,愿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包销全部产品。
2.8万元,3万元,3.2万元,吨粘亚麻的售价不断在调整。每米粘亚麻布的利润是老产品的200倍。
产量一加再加,还是满足不了需要。棉纺分厂4月销售利润120万元,5月272万元,到8月份,月销售收入竟攀上了1017万元的高峰。
一位分厂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困难那阵,90台细纱车,关停了一大半,车间死气沉沉,叫人闷得心慌。现在,到处热火朝天,挡车工生病‘赖’着不肯下岗。”
“天元”人又寻回了自信。
1994年,天元厂销售收入达到1.53亿元,比前年增加了41%;弥补亏损额891.51万元,比1993年增长3.84倍;上交税收869.87万元,比1993年全年增长了48%;职工人均收入达6800元,比1993年增长了60%。该厂与无锡市政府签订的为期3年的目标提前14个月实现。
厂长蔡逸安还不肯罢休。他知道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激烈,没有永远走红的产品。为此,天元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研制出粘亚麻混纺纱、布,粘亚麻绉纱、布,亚麻棉纱、线、布,罗布麻棉混纱、布,以及可溶性维纶、不锈钢布等奇、特、新产品,这些天元厂“独此一家”的特色高利产品,将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市场,拓展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