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闰土们”是怎么富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0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闰土们”是怎么富的?
季音
早年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闰土这个贫苦农家子弟的形象,一直活在我心头。不久前,我访问了闰土的故乡浙江上虞市,喜见今日的“闰土”,已非昔日鲁迅笔下那种“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旧棉衣”的旧时模样。他们穿着入时,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房替代了当年的茅草屋,村子里更不见昔日的萧索景象,而是一派勃勃生机。上虞在前几年就已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比1993年增长24.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虞农村是怎样迈向初步富裕的?去年,他们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行了“两田制”,二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类农田扩大到全市耕地的1/3,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5个农业商品基地,收到显著效益。就拿棉花来说,12.2万亩棉田,普遍产量高,质量好,总产7000吨优质棉。加上国家提高了收购价,棉农普遍发了“棉花财”。至于从事水产、饲养、林果业的,收入就更高些。承包水产基地的农户,去年收入少的万元,多的十几万元。
农民直接从务农中增加了收入,实现小康,这件事值得大书特书。也可以说,这是近年来在部分农业发达地区出现的又一个新变化。过去,有些人有种偏见,认为搞农业难以致富,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80年代初,曾流行过三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确有道理。但现在看来,它对农业的评价似嫌不足。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有效的致富之道;发展农村商业是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农业的作用仅仅是吃饱肚子,求得社会稳定吗?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也能直接使农民致富。
不久前,我曾在报上看到山东聊城地区对103个已实现了小康目标富裕村的调查,那上面说,这些村主要靠种粮种棉致富的占45%,主要靠粮棉瓜菜综合经营致富的占25.5%,其余的靠林业、畜牧、种养、瓜果等致富。这些村子走的是务农致富的路,并且取得了成功。
7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曾经为闰土后代的命运殷切地呼吁:“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他的期望,今天终于在许多地方成了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