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亿元村里的共产党员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4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先锋谱

  亿元村里的共产党员们
米保广刘建国
河北省沙河市全呼村地处太行山区,原是个穷得丁当响的山村。1979年,全村没有一个集体企业,农业总产值只有3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7元。这年冬天,党支部改选,崔刘柱当选为支部书记,他注意围绕经济抓党建,认真抓好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使集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到1994年底,集体企业发展到16个,固定资产89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增到1.98亿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到2000元。
全呼村之所以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是因为有一个廉洁奉公的班子。
全呼村地下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外地有一个体户出30万元,让党总支书记崔刘柱写一封允许在这里开矿的信,被他拒绝了;支委武友良懂企业管理,有个私营企业的厂长出资5万元,请他入个暗股,被他拒绝了;有人求副支书郝振杰从银行贷款,答应给一定比例的回扣,同样被他拒绝了。他们说:“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属于‘公共财产’,应用在兴办集体企业上,没权力用来为自己捞钱。”
青年农民崔新潮,自己开车搞运输,每年收入5万元。后来,他学习党员的样子,收摊子到集体企业里干,入了党,当了支部委员,每年挣3000元的工资。舍去5万元,拿3000元,不有点傻吗?他说:“俺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在党员眼里,最贵重的能是钱吗?”
“俺是共产党员!”全呼村的92名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忘这个光荣称号,理智地处理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
在全呼村,没有富得流油的,也没有穷得掉渣的。而且在这种大体平衡的富裕结构中,钱最多的不是党员干部,房子最好的不是党员干部,村里10多户添置了小轿车,没有一辆是党员干部家的。
目前,全呼村已形成“群众围着支部转,个体围着集体转”和“党群一心,共奔小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总支连续11年被邢台市和沙河市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呼村连续6年被河北省命名为文明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