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阅读
  • 0回复

数字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数字吟
邓高如
成绩和差错,大都可以用数字来反映。数字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钢铁一般的“坚硬性”。它是事物量化后的客观反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掺不得半点假。然而,生活中常见到的某些数字,却不是这么回事。
年终总结一到,这个单位的好人好事是多少?发生事故是多少?违纪事件是多少?农副业生产收入或产值利润又是多少?扶贫多少户、救济多少款?这些数字本不难统计出来的。但在不少地方这却成了一桩难事——你上报材料早写好了,数字迟迟出不来。据说,头头们还得“研究研究”。若如实上报,那就谈不上领导艺术。这“领导艺术”的背后,实则是“当多则多,当少则少”,权其利害大小。
春风又绿江南岸。其时大江南北植树忙。你个人植树多少,单位植树多少,一个大单位累计之后又是多少,电子计算器一按就出来。但如今这数字的统计方法就复杂了,这复杂的背后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难怪有人讥笑道:“那些地方植树造林的数字若是可信的话,那里已被绿被植物覆盖两遍了。”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成了近年来国民心中的一块阴影。一些社会零售商品,去年多少钱?今年又是多少钱?上涨指数是多少?国家公布的数字讲得明白,而某些地区公布的数字却就有些“弯弯绕”了。这“弯弯绕”的背后是,价格越“绕”越低,低得使人愕然。
数字离谱儿,危害无穷。小数报大数,浮夸;大数报小数,隐瞒。二者皆属弄虚作假,也是一种“坑蒙拐骗”,一种腐败现象。群众最痛恨这种现象,党和国家吃其苦头也不小,因为它会导致政策的失误。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又是电子计算机走红的年月,各种数据滚滚而来,对于其中“吃不准”的数据怎么办?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折扣》里讲过:“譬如说吧,称赞贵相是‘两耳垂肩’,这时我们至少便将他打一个对折,觉得比通常也许大一点,可是决不相信他的耳朵像猪猡一样。说愁是‘白发三千丈’,这时我们也至少将它打一个二万扣,以为也许有七八尺,但决不相信它会盘在头顶上像一个大草囤。”这是压掉“水分”。对于另一种情形,也就是“隐忧不报”或者“大忧小报”之类,则像看待干木耳那样,估计它发胀还原后会有多大的堆头。
这增减之道的精妙,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认真调查研究,使之“胸中有数”。对重要的数字一定要核实查对,不可轻听轻信!更不要把上报数字作为干部升迁的主要依据。只有那些“数字专家”尝不到甜头,反而会吃苦头的时候,数字的可信性、“坚硬性”才会表现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