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增强“分母”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增强“分母”意识
于宁
这里所说的“分母”,是指人口总数。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测算,今年二月十五日,我国人口达到十二亿(不含港澳台地区)。这是个极其巨大的“分母”。
从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及其它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来说,我国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地大物博”四字,当之无愧。从许多工农业产品,诸如钢、煤、粮、棉等等的总产量来说,均居世界前几位,其中有多项已稳坐“第一把交椅”。这些都是颇值得国人自豪的。
但是,倘若把这些值得自豪的总量、总产量当作“分子”,用人口总数这个“分母”一除,所得数即人均数,在世界上的排序就大大后移了。例如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可是人均占有量则居第八十八位,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何况自然资源在总体上是个常量,而人口则是个变量,我国的“分母”还在以每年一千三百万以上的数量递增呢!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是考虑到同期人口的增长,我们的乐观只能是谨慎的。“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我国农业收成总的来说比较好。以粮食产量为例:一九九○年,四亿四千六百二十四万吨;一九九一年,四亿三千五百二十四万吨;一九九二年,四亿四千二百五十八万吨;一九九三年,四亿五千六百四十四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九四年,四亿四千四百六十万吨。而同期我国人口的数字:一九九○年,十一亿四千三百三十三万人;一九九一年,十一亿五千八百二十三万人;一九九二年,十一亿七千一百七十一万人;一九九三年,十一亿八千五百一十七万人;一九九四年,接近十二亿人。“分子”、“分母”相除,人均粮食占有量:一九九○年,三百九十公斤;一九九一年,三百七十六公斤;一九九二年,三百七十八公斤;一九九三年,三百八十五公斤;一九九四年,不到三百八十公斤。可见,这些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在三百八十公斤上下浮动。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注重看总产值、总产量等等,并以此同其他国家作比较,这当然是重要的、必要的,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除了看总量之外,还要看人均数字。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人均四千美元。可以说,“分母”意识、人均意识,就是现代化意识。
真正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领导者,必然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分母”意识、人均意识。大家都知道,宝钢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居首位,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而是高扬效率的旗帜,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产量一增再增,人员一减再减。宝钢一、二期设计定员为四万人,到一九九二年底已减至二点八二万人,实物劳动生产率按国外先进企业同口径计算达到年人均五百一十三吨钢。一九九三年在比上年增产五十万吨钢的同时,又减员二千二百多人(都安排从事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各个企业基础不同、条件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某一具体做法,但是凡是办得好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增加“分子”、减少“分母”上动脑筋、下功夫。
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乃至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落实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降低“分母”的增速而尽力。我国的人口增长大体将经历五个阶段:高速增长——低速增长——零增长——负增长——零增长,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从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三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为:千分之十四点三九,千分之十二点九八,千分之十一点六,千分之十一点四五;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依次为:一千六百二十九万人,一千四百九十万人,一千三百四十八万人,一千三百四十六万人,呈下降趋势。但是即使如此,每年增长的人数仍然不可小视。何况,某些地方还有少报、瞒报的问题。我们现在只是处在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变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理由自满和松懈。
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后代的富裕幸福,把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更细,我们责无旁贷。在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上,现在多下一分力,将来少吃十分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