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5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西方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高振刚
迄今为止,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美国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日本的行政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对这三种西方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取舍,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无疑是有益的。
美日德市场经济模式
⒈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该模式把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置于首位,而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它推崇市场效率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消费者利益为导向。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国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运行,并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美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财政预算体系和银行金融体系处于主导地位。在财政预算体系中,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所制订的税利结构与累进所得税制、失业保险等,都成为美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帮助实施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的三级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约占全部收入的60%,地方约占40%。在联邦政府的预算支出中,约有10%用于补助州与地方。这样联邦政府可以凭借其财力,对州和地方的发展进行干预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经济较平衡地发展。
在银行金融体系方面,由三个调控系统组成:一是联邦财政部的金融监察机构。二是联邦储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较少受到政府干预。它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实施国家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三是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机制,保护居民存款在银行倒闭后少受损失。
⒉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该模式又称“社团市场经济”,它比较重视政府的行为,制订了一系列反映政府和产业意愿的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经济计划显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总趋向和国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11个中长期经济计划,通过经济计划,一方面用于确保政府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则给私营企业提供较准确的预测性经济情报。
日本的国内产业政策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30年代,政府通过行政控制与鼓励企业横向合作,以防止企业间的过度竞争。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逐步成熟,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选择培植在国内外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与产业政策密切配合的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制订了不同的外贸政策。如60年代,日本出口结构的比较优势迅速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七八十年代,集中力量研究与开发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如汽车、微电子消费品等在出口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和金融两条渠道来实现。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为私人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并开拓国内市场;二是利用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手段,以诱导私人资本的发展方向。
日本银行系统的发展及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有其悠久的历史。日本现有两套金融机构:一套是政府系统,一套是在日本银行监督下的各类私营银行,均以利率调整和信贷控制来对私人银行和金融市场进行调控。
⒊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该模式追求的是个人自由创造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它比较注重宏观控制,它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它以市场为基础,凡是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的,都交由市场去解决,而国家只是为市场的正常运作制订原则,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干预。但并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然而,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由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的财政、税收政府机制,以及由中央银行主要负责运用的货币、信贷政策机制,作为实施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有益的启示
从美、日、德三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注重本国特色。美、日、德三国的市场经济均以私有制为体制基础,但在具体运作中又各具特色。这基于各自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本国特色的体现。这说明建立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个普遍规律,也说明我们所努力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
二是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美、日、德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对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且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才给予适当干预。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的诸多因素都会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整而达到新的平衡。同时正是通过在平衡态上下的涨落,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正是价值规律之所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经济扩张到市场所能承载的限度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矛盾的解决。宏观调控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本身内在运行规律,其手段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市场能办的事尽量由市场去办。
三是并不完全排斥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要协调发展,客观要求经济系统内在的市场性与计划性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以计划显示经济运行的未来方向。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计划了,而是要放弃那种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挥能源配置功能的计划,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负有主要责任。从上述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社会公益事业诸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实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这正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因此,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放弃微观经济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职能,乃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的客观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